治疗白癜风应到北京那家治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m/由左至右,孔令侃,宋美龄,孔令伟
在《蒋中正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蒋中正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
后世对其的研究因流派不同多有矛盾,唯有这句话让众人深以为然。
他这一生,有大起,有大落,有扶摇直上时的花团锦簇,更有跌落凡尘时的锋芒挫缩,但总的来说也从不曾真正的落得个难堪的下场。
即便是将那权势滔天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并列,蒋字从来都是顶头的那一个。
除却老蒋本身为家族打下的无上地位,自然与孔宋家族的联合分不开。
只是,两大家族早年助他甚多,晚年却频频成了那现实的催命小鬼。
由右至左,孔令侃,宋美龄,孔令伟
其中,以孔令侃孔令伟兄妹为先。
两兄妹对蒋中正来说,是下属,按理并不能对其造成如此大的威胁,只不过他们幸运的拥有一个姓孔的父亲,和一个姓宋的母亲。
他们生的好,时段好、家世好、背景好。
孔令侃年生人,孔令伟较他晚3年,出生之时正是革命初露萌芽之际,乱世出英雄,更出枭雄。
其父孔祥熙,称得上是一代枭雄。
孔祥熙
彼时清朝覆灭许久,伪满之风不成气候,“士农工商”等封建阶级却依旧如附骨之疽般残留不尽。
孔祥熙出生于山西太谷,晋商之都,富可敌国。
为在乱世之中寻求出路,孔祥熙早年便出国留学,接受新思想后更是积极进行革命。
他目光深远,富有学识,娶了宋家三姐妹的大姐宋蔼龄为妻,更有庞大的两大家族作为后盾,很快就于乱世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因为善于敛财,又早早加入蒋中正集团任财政部长,孔祥熙的家族一度扶摇直上,商政两界的地位几乎是执牛耳般的存在。
由左至右,宋美龄,宋蔼龄,宋庆龄
在这种条件下出生的孔氏子女,自然是天之骄子一般的存在。
彼时孔家声名最鼎盛之时,连蒋中正都要暂避其锋芒,因其又是长辈,他的附和恭维之言也说了不少。
孔祥熙和宋蔼龄结婚后,在商场战场上连年奔波,不免会对子女养育甚少。
虽然夫妻二人主张开明教育,但是对于孩子确实是太开明了些。
显赫的家世和父母的懈怠大多让这些子女养成了嚣张的行事风格。
因为其父母和姨夫的面子,众人自然也不愿意得罪这些少爷千金,这就导致他们从小到大的“光荣事迹”一件比一件劲爆。
孔祥熙宋蔼龄夫妇
孔令侃从小就不喜学习。
据传,孔令侃不管是在哪里上学,派头都相当的大,有单独的豪华宿舍,有专人负责饮食,有保镖随时环绕身边。
见此状况,学校内的学生自然颇有微词。
但是几次举报之后不仅没有人管,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此后众人听说是孔家大少爷出街,纷纷能避则避了。
孔令侃还喜欢有夫之妇,曾经就喜欢上了宋子文妻子的妹妹,他认为有夫之妇更有韵味,喜爱至极,于是几次之后就提出要娶她。
孔家父母自然是对此事极其反对,那时孔令侃还小,离了家中权势无法立足,于是也只能悻悻放手。
自然这其中也有那位女士心不甘情不愿地拒绝在里面。
孔令侃
但是这位女士拒绝了,自然有更多的女人想往这位孔家大少爷的身上扒。
孔家牌友众多,其中有个叫盛升颐的人。
盛升颐的妻子貌美如花,身姿卓然,又善于保养,喜爱交际,故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有“白兰花”之名。
盛升颐家境殷实,其父也是清末的高官兼实业家,故能搭上孔家这艘大船,常常携妻子来访。
一来二去,白兰花就和孔令侃勾搭上了。
比起上一位姑娘的不甘愿,白兰花可是相当想攀上孔令侃,她虽半老,但有韵味的很,正是当时孔令侃喜欢的类型。
左孔令侃
众人对此事都有底,且心照不宣,只要这位大少爷不心血来潮的搞出什么大新闻就谢天谢地了。
但是孔令侃不做出点惊天动地的事就不是孔大少爷了。
年,孔令侃负责的香港电台被查封,港英政府给出的理由是:私设电台。
这不是件小罪名,即使有权势滔天的父母和姨母为其垫底,孔令侃还是被赶出了香港,宋蔼龄只好找了条船,暂时把他送往美国读书。
就在众人乱成一团之际,孔令侃联系上了白兰花,让她随同他一起离开,辗转数天,二人终于在去往美国的船上见了面。
更令人惊讶的事情还发生在后头,船行至小国马尼拉时,孔令侃突然指示众人采买结婚用具,并致电宋蔼龄,告知这一消息。
结果可想而知,孔宋二人气急败坏,孔令侃终于得偿所愿。
一点可窥全面,孔大少爷任性妄为这点,在孔家子女身上多多少少都能发现一二。
蒋中正宋美龄婚礼上的孔令伟
孔令伟,和哥哥孔令侃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世对孔令伟的研究,就围绕着一个字——怪。
模样怪、打扮怪、性格怪、做事怪。
孔令伟是个实打实的女孩子,却一生都将自己打扮成个男人的模样。
梳着短发大背头,穿着长袍马褂,要不就是西装革履,做事也完全是个男人作风。
骑马、射击、经商,就没有她不会的,与当时还将结婚生子、相夫教子为首位的传统女性相比,某些方面,她倒是有些现代女性的味道。
不过更多人认为她的男人个性趋向于一种畸形的认知。
小时候的孔令伟还是个玉雪可爱的小女孩,之所以会变成后来那个样子,或许与她的姨母宋美龄脱不了关系。
左起宋庆龄、宋蔼龄、宋美龄
据说,在孔令伟还小的时候,一个炎热的夏天,长发长裙的孔令伟头上被捂出了热痱子。
那时正值宋美龄来访,见状心疼不已,对其胞姐抱怨道:
“你给他捂那么多作甚,天气热得很,还留着长头发,不是受罪嘛。”
随后便吩咐仆人将孔令伟的长发剪掉,只剩个毛尖,穿上短裤,看上去还真像个男孩子。
小时候的孔令伟什么都不懂,只是剪去了头发的她看上去多少有点滑稽,家里的仆人常常嘲笑她“像个男人。”
孔令伟
孔令伟本就性格怪异,面对嘲讽更是气愤暴躁,于是一气之下,再不留长发,一生以短发男装示人。
不过这毕竟是闲谈轶事,除此之外,她被当时的社会及家庭背景影响很深的说法也不少。
不过虽说“宋美龄导致孔令伟产生性别认知障碍”这个消息半真半假,但是宋对这个小外甥女疼爱到了极点也是真的。
不仅是孔令伟,孔氏二兄妹出生的时候,正是蒋宋两家春风得意之时,故一生无所出的宋美龄,可谓是将这两兄妹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溺爱。
鉴于宋美龄特殊的政治地位,孔令侃与孔令伟早早就在蒋中正集团任重要职位。
宋美龄与孔令伟
彼时蒋中正与原配所生的大公子蒋经国已身居高位,且积威甚重。
宋美龄怕其地位受影响,于是在常插手一些蒋族事务,以方便孔令侃仕途亨通。
最为扬名的恐怕就是蒋经国和孔令侃于年在生意场上的争锋对决了。
那时的蒋氏王朝已濒临崩溃,四大家族也走的走,散的散,战场上一地鸡毛,商场上也不太平,让蒋中正每日愁怒参半,难展笑颜。
年8月,为挽救颓势,蒋中正亲自上战场督战,后方却城门失火——有商人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
蒋经国
经济市场崩溃关系着民生大计,蒋中正大手一挥,将此事全权交给蒋经国处理。
虽说常年身居要职,但是蒋经国还真的没有几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他信心满满,想着定要打出个名堂来。
他驻扎在上海的中央银行,放言“不打苍蝇,只打老虎”。
这一查不要紧,竟真被他查出了两尊大老虎——杜维屏和孔令侃。
一个是黑道大佬杜月笙的儿子,一个是继母宋美龄视若珍宝的外甥,蒋经国犯了难。
青年蒋经国
可话都放出去了,不拿个大老虎说不过去,蒋经国一咬牙,把杜维屏的仓库查封,将人下了大狱。
这些杜维屏的老爹不愿意了,杜月笙在蒋经国组织的集会上给他下了面子:
“我儿犯了法,是该罚,可是据杜某所知,此次大量囤积货物的还有孔家的大公子,不知道蒋大少打算如何处理?”
蒋经国毕竟还年轻,见此情况也骑虎难下的很,最终也没挨得过众人的或戏谑或隐秘的注目礼:
“这次不管是谁,触犯了国家法律,我都不会放过!”
青帮大佬杜月笙
蒋大少一口唾沫三个钉,很快就查封了孔令侃名下的仓库和千吨货物。
这下孔令侃真慌了神,急急忙忙寻着最快的飞机去找宋美龄,寻求帮忙。
宋美龄自然是向着自己的外甥的。
她迅速拨了急电给蒋中正:
“蒋经国在上海乱抓乱杀,把自家人都处置了!”
蒋中正一听这话待不住了,前方的督战也不坐镇了,飞速赶回南京。
将蒋经国召回南京后不久,南京国民政府发布了一则声明:
“扬子公司一案撤销,上海的经济管制结束。”
此事,终以孔令侃大获全胜为终。
蒋经国经历此事后,只说了一句话:
“我只有先在家里尽孝,而后对国尽忠了。”
蒋中正宋美龄蒋经国一家
面对家国,有人选择家,有人选择国,或许结局,早就注定了。
孔宋家族给蒋氏王朝带来的麻烦,一直跟随到蒋去世。
蒋中正败退台湾,尤其在蒋经国、孔令侃等子女辈上台之后,隐患才慢慢显露。
而此次显露,直接要了老蒋的命。
年11月,距离一位戎马一生的枭雄去世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
晚年的蒋中正受肺积水之苦甚多,但根据专业医疗小组的看法,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治疗方法。
就在这时,时任“士林官邸医疗总顾问”的孔二小姐声称,自己有办法将姨夫的肺积水根除。
当时的孔令伟常常随侍于宋美龄身边,已成为其最信任的人,她说的话,宋美龄自然深信不疑。
宋美龄
即使那位“医疗总顾问”医院,人完完全全是个外行。
孔令伟向宋美龄大肆吹捧一位“哈医师”,声称这是自己和哥哥在国外遇到的神医,定能治疗好姨夫的肺积水。
至于治疗的方法嘛,她认为“肺部穿刺手术”是当下最好的方式。
所谓肺部穿刺手术,就是用一根针管,将蒋中正肺部的脓血积水抽出来,而这个手术,就得让那位著名的哈医师来做了。
据说这位医师声名在外,想让他动手术的人不计其数。
可是,当这位哈医师将治疗方案告知众人的时候,却遭到了医疗小组一致的反对。
蒋中正宋美龄合影
医疗小组成员数次规劝宋美龄:
“手术风险太大,一不小心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伤,或许会对总裁(蒋)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可这时的宋美龄怎么听得进去这些话,眼看丈夫身体恢复就在眼前,即使有风险又能怎么样呢,手术总是有风险的。
这位夫人在这件事上一根筋的很,即使儿子蒋经国来劝,她也完全听不进去,还对他发牢骚:
“你父亲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我也是希望他尽快好起来。”
“这位医师难请的很,是孔家花费了大价钱才将他请了过来的。”
“你要相信这位人家的专业,不要像医疗小组一样保守,动不动就质疑人家。”
蒋中正宋美龄正在作画
蒋经国面对老夫人层出不穷的话,哪还敢发表意见,只能一句“随母亲决定”了了此次的对话。
手术当天,蒋的家属一个公务繁忙,一个以怕血为由皆不参与此次的手术。
手术室中只有那位哈医师和一群冷眼旁观的医疗小组成员。
这不是个大手术,甚至连麻醉都不用打,很快就结束了。
蒋中正老年
值得一说的是,手术结束之后,那位哈医师迅速就收拾行囊,乘当天夜里的飞机飞回了国。
而就在夜里,蒋中正的体温飙升,一度达到了41度。
显然,这项手术确实如医疗小组所说“风险极大,对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此后,蒋的身体确实一天不如一天,病危数次,救回来数次,最终还是回天无力,病逝于台北士林官邸。
对于蒋的去世,一直随侍到最后的医疗小组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一个。
“虽然夫人与总经理都是好意,但却是蒋病况恶化的主要原因。”
各界于葬礼当天祭奠蒋中正
决定是宋美龄拍板的,事情恶化成后来的样子,她心中自然是有愧的。
只是出这个主意的孔氏兄妹,倒真成了那催命的人了。
只是面对如亲子女般的孔氏兄妹,又是自己极力促成的手术,宋美龄从始至终,倒不知怪罪谁了。
因为无人可怪,无人能怪,那众所纷纭的“蒋中正之死”最终还是淹没进历史洪流中,称得上“不了了之”了。
孔氏兄妹最终一个在台北去世,一个在纽约去世,生前富贵显极,竟几乎没有受得一分世俗之苦。
由左至右,孔令仪、孔令伟、宋美龄、孔令侃
清末民初,民生艰难的同时,新风新气象也随之而来,衍生出的无数爱恨情仇、才子佳人如今依旧让人津津乐道。
有一批人,享受着最顶层的资源,有的献身革命,留下“许国难许卿”的悲壮豪言。
有的安于现状,和平之时窥见其身影。
有的沉溺世俗,做那欺压、争权、发财的勾当,不免让人有些悲哀。
古语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留给后世的名声,若真是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能磨灭的,那最终结局也只不过徒留“害人害己”四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