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娱乐圈的这颗毒瘤,该管管了皮皮电影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十几年前的互联网,是如此有趣。

那是一个发表真知灼见、“繁花似锦”的地方。

那时候李毅吧还被称为“网络卢浮宫”,人人都是创作者,各种内涵的金句层出不穷;

那时候“当年明月”还在天涯上写《明朝那些事儿》,评论里都是推心置腹的干货;

那时候新闻板块最精彩的不是新闻本身,而是新闻底下的评论,各种抖机灵、神回复、神最右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那时候的明星的微博,同样也是明星们畅所欲言、和粉丝拉近距离的主要场所。

这是10年前那英的动态。

这是10年前吴京和段奕宏进行互动,虽然段奕宏基本不会回复。

是不是一股烟火气扑面而来,这也是大家上微博的初衷,希望能看到明星在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而现在,一切都变了。

以最具代表性的微博为参考,当下的互联网明星社区呈现出了两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明星动态的目的性越来越强。

现在的微博更像是圈粉平台,明星发动态基本指向同一个目的:打造人设。

比如重大事件所有人都发,那他们也跟着转发下;

比如新作问世,他们发一些通稿式的文字宣传下;

再比如其他明星有了新动态,他们转发以维系或塑造良好的友情关系。

总之他们说的话越来越精致、小心,充满了设计感,但很难再嗅到那股浓浓的人情味儿了。

不过这一特征还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因为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有权利选择如何表达自己,明星也是如此。

但是第二大特征,就有些让人思绪难平了。

最近曝出的一起网络乌龙把这一特征生动呈现在大众面前——

不久前,一条马来西亚影星杨紫琼加盟国外电影《猎魔人》的明星动态下,却齐刷刷被有关内地女星杨紫的评论占满,并且绝大部分内容差不多,不是“杨紫太美了、太棒了”,就是“太期待杨紫的新剧了”。

从中可以发现,这次评论大规模刷屏,应该是有组织的集体行为。

而且考虑到评论内容的“人不对名”,这些评论应该也不是杨紫真粉主动去刷的,俗称“网络水军”。

不过这通“水军翻车”背后操控的人是谁,我们还不得而知。

当然这也不是这类奇葩“评论乱象”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在眼下绝大部分明星的主页动态下,我们能看到的几乎全都是粉丝清一色的口号:“我家爱豆好棒!”“我家弟弟好辛苦!”而这样的评论条数基本都是数十万起步。

除了这些洗脑式的口号外,还有些评论堪称“虎狼之词”,你很难想象网络上的粉丝们是基于怎样的心理写出了这样的话。

当下的互联网明星文化让人震惊。

01、

为啥短短十年,我们面临的娱乐圈网络文化,会“乱象横生”,发生如此大的剧变呢?

20年里,中国网络演变出两个新“特征”

娱乐圈的“网络乱象”,其实和我们整个互联网大背景的变化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的网络环境在变化之中呈现出了两大全新特征。

第一特征:网民变多了。

中国年的网民是多万;年的网民猛增到了4.57亿;年的网民多达9.4亿,超过了总人口的60%。

第二特征:网民“变水了”。

如下图所示,年中国网民中大专以上人数比例超过了70%,而到了年,初中学历的人群接近了60%。

你看看,20年里,网络世界无论从体量到网民综合素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年上网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许多人正襟危坐在电脑前打字,常常就是洋洋洒洒写下一大段,这种高门槛隔绝了大多数人,使得网络保持了一定的纯洁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年韩寒和白烨、陆川、高晓松进行文学论战,尽管双方争辩得面红耳赤,但形式还是古代文人那种回合制,你发一篇檄文,我回击一篇驳文,你来我往,就在一个问题上死抠,围观者看得那叫一个过瘾。

而现在呢?

只要块钱就能买一部上网的手机,上到只会手写输入法的大爷大妈、下到刚上幼儿园的娃娃都能刷短视频刷得飞起,网络世界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从长远看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短期内却会经历一个阵痛期,互联网会从一个围炉论道的世外桃源逐步沦为三姑六婆、低幼儿童嗑着瓜子喷着唾沫星子聊八卦的俗世红尘。

舆论环境变了,你现在在网上和人争辩,很难做到就事论事了,你找出个论据佐证观点,对方反手用断章取义指桑骂槐春秋笔法等方法炮制出个论点来黑你。

更夸张的是,你还在急头白脸地辩论呢,对方开始网暴你。

你的家庭住址,你的N段情史,你年少无知时发表的狂妄言论,纷纷被网友的一记洛阳铲给刨出来。

久而久之,互联网上的争论变成了对牛弹琴、自说自话、物以类聚、拉帮结派、党同伐异。

没有人再愿意像20年前的人一样乘着“网络零距离”的快车去和世界碰撞观点,如今更多人进入网络是想着逃避现实,寻求心理愉悦。

他们在现实世界已经很疲惫了,他们想用最简单的方式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融入适合自己的圈子,卧躺在互联网提供给自己的一片栖息之地。

尤其对于现实中失意的人来说,寻找“同道中人”比追求真理更加重要。

而这种寻求身份、爱好认同的现象,也在“粉丝文化”里显得极为突出。

这些粉丝大多年龄不大,学生为主,他们畅游网络既为逃避现实代沟与压力,也为自己的追星爱好找一个情感寄托地。

他们每日在网络上刷着偶像新闻,等着偶像更新,为偶像呐喊,除了个人学习外,这几乎成了他们生活及情感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随着互联网资本介入,流量时代全面到来,这种粉丝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最为独特的行为怪象:控评。

如今它正慢慢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成了娱乐圈一把有毒的匕首。

02、

畸形的控评文化,已经成为娱乐圈一大毒瘤

控评这个词看似新鲜,其实换种说法就是:引导舆论、带节奏、喊口号、除异己、一言堂等。

但其实控评文化并不是一出现就被人人痛骂,细数前后发展,共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星或粉丝的无奈之举,不夸大作假,有正面作用。

明星不只有粉丝,更有黑粉,许多黑粉不知疲倦地致力于黑一个明星,给明星造成了严重的口碑影响。

比如在十年前控评还没起来的时候,互联网上到处充斥着“信春哥得永生”、“信曾哥不挂科”这样无意义的调侃,网友还给她们嫁接上了男人的身子,给李宇春和曾轶可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再比如当年奥运会上的小姑娘林妙可很是可爱,可在网上她也有个著名黑粉“一介P夫”,他就不停地给林妙可P图博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