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畸形,目前我国耳前瘘管摘除手术已经十分成熟。
执笔:胡蝶
编辑:胡蝶
定稿:欧阳比文
刚出生的宝宝被抱到爸爸妈妈面前后,绝大多数家长第一反应就是把宝宝翻来覆去转个圈,看看身上“零件”有没有缺什么少什么。
看到宝宝完好无损,一颗心才算落了地,而对于一些小胎记,小痦子这类小瑕疵,只要不影响宝宝健康,宝妈们通常不会过于计较。
宝妈一个动作,把宝宝送进手术室
医院的问题,慧慧和我们说送宝宝进急诊室的情况,我很奇怪,从没听她说过这段经历。慧慧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是她害了孩子。
慧慧的宝宝在我们看来一直非常可爱健康,但是慧慧说,就在宝宝5个月时,发现她耳朵前边有个小孔,婆婆说那叫“粮仓”表示有福气。
感觉宝宝没有什么异常,慧慧就没当回事,结果有段日子给孩子喂奶时,闻着宝宝总是臭臭的,翻来覆去找原因,发现是那个小孔在作怪。
她想着这可能和青春痘差不多,轻轻挤挤,真的挤出了一些白色的脏东西,闻起来奇臭无比。慧慧想着挤出来就好了,还用酒精消了消毒。
结果这一挤就出了事,到了晚上宝宝的那个小孔肿得如同蚕豆那么大,慧慧不医院,结果当天宝宝就被安排手术了。
所谓的“粮仓”到底是什么?
其实宝宝耳前的小孔根本不是什么“粮仓”,也不是什么福气的象征,更不是类似青春痘的皮肤感染,而是一种名为耳前瘘管的常见病。
耳前瘘管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为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简单地说我们的祖先是有鳃来进行呼吸的,但是现代人类的腮已经退化融合至消失,有耳前瘘管的患者属于返祖现象,融合不完全。
挤按耳前瘘管的后果有多严重?
耳朵有小孔的不必害怕,它通常会与人体和平共处,但是如果因为挤压,湿水,细菌感染等而发炎脓肿的话,则需要进行手术摘除。
耳前瘘管看着是一个小孔,但这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耳前瘘管严重的患者的小孔下是错综复杂的管道,甚至有可能直达颅内。
这也是为什么挤压肿胀后需要尽快手术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病情恶化,引发颅内感染,医院,宝妈尽量别动它。
如果发现孩子有耳前瘘管应该如何护理?
1.注意饮食
护理耳前瘘管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引起发炎,只要瘘管不发炎,就不必考虑手术。在平时注意饮食,少吃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2.保持卫生
理论上无法控制瘘管的感染情况,但是注意卫生可减少耳前瘘管感染的概率。平时注意清洁面部,保持干爽,涂抹化妆品避开小孔部位。
3.不自行挤压
引起瘘管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挤压,虽然挤压小孔可以排出一部分脏东西,但也有可能把脏东西挤进瘘管深处,引发更严重的炎症。
4.实施手术
如果瘘管已经发炎化脓,就要切开引流,脓肿清除后再进行耳前瘘管根治术,这是目前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手术方案。
手术中医生会将一种蓝色溶液倒入小孔,以此确定细小瘘管位置,降低复发率,在儿童时期手术后,恢复一段时间基本看不到明显瘢痕。
糖果妈妈叮嘱:
有很多号称不开刀的偏方,实际上是将酸性或碱性溶液灌入瘘管,烧伤瘘管以起到封闭作用。
这样的偏方通常达不到根治效果,又会为之后的手术增加难度,因此当瘘管发展到有手术必要的阶段,医院就诊。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