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0年3月读书小结我们都是陪葬品 [复制链接]

1#
西安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zherpaint.com/m/

三月埋葬了二月

春天埋葬了冬天

我们都是陪葬品

——Jerry《光阴》

三月共读书10本,五星推荐:卡尔维诺《不存在的骑士》、昌耀《昌耀诗选》、海子《海子的诗》、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1.《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从清晨到黄昏

常有一些直击心灵的感悟,但不能说出来,怕一出口,就成了矫情。于是,我背负着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感悟,在险象环生的人生道路上踽踽独行。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的一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最是打动我。我喜欢大自然,更珍惜在与大自然贴近时从中提取出的丰沛的情感和稀有的感动。一年四季,莫比乌斯环似的无限循环,在季节的裹挟中,我忘不了童年游过泳的池塘与捉过鱼的河流。

但人生呵,永远在失去与获取之间徘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天埋葬了昨天,九月埋葬了八月,秋天埋葬了夏天,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陪葬品。

有些事情终究只适合上了年纪的人来讲,年轻人再怎么说都是故事,老年人一脱口,便成了人生。但我是什么呢?最近这段时间,有个强烈的感觉在心头涌动,那是时光给我设置的闹钟,在三十岁的时候会准时响动。我知道,人一到三十岁,就跟“年轻”这两个字无缘了,所拥有的,只有怀念过去的权利和为老去而忙碌的义务。

是啊,最近时常怀念以前的点点滴滴,但我怀念的哪是过去呀,分明是如今的不如意。恐惧与愧疚、勇敢与希望,时常在我的内心中鏖斗。不分胜负,才是最痛苦的结果。

现在,我极为羡慕那些一生虽不大富大贵,却也无风无浪的人。但有时候,过上这种生活,却也是一生的全部代价。

突然想起以前写过的一首诗:

从一个清晨到另一个清晨

从一个黄昏到另一个黄昏

在清晨与黄昏之间

住着一位诗人

在他短暂的一生

留下了两首诗

一首关于清晨

一首关于黄昏

2.《海子的诗》:悲伤的一万只羊

海子毕业于北大法律系,可以说是我们的师兄。在北大法学院读书的这段时间,关于海子,有两件事情印象还是比较深刻。

第一件事情是个传闻,真假不详。法学院有位老师说过一句话:北大法学院这么多年来,只培养出了海子等几个人才。言论发表出来后,法学院内部师生颇有微词,觉得这段话过于偏激,为“语出惊人”而不讲求实际。后来这位老师就改变了他的说法,他说:北大法学院这么多年来,除了海子,没有培养出一个人才。

第二件事情,是年的春天,时值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放,万物烂漫。那天下午是民事诉讼法的课,我们老师走进教室,在上课之前先对我们讲了以下之类的话:天气很好,春光易逝,要多出去看看大自然。但生命也很宝贵,如果压力很大,要学会释放,找同学或者老师倾诉倾诉,千万不要做出不理智的选择。当时并不懂老师这段话的深意,后来可能明白了。据说这位老师是海子的同班同学,在无限美好的春光中,大概是想起了海子,遂有感而发,对我们说了这么一段话,虽然我已经忘记了那天是否是3月26日。

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留下了诸多迷题,也留下了关于中国诗歌的一个传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传说的代价往往是生命。许多年后,依然有很多人喜爱海子,爱他那出类拔萃的才华,爱他那敏感脆弱的特质,爱他那理想主义的坚持。

我喜欢海子的诗歌,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高二的时候,我读了人生第一本诗集,是海子的诗集。盗版的纸质书掩盖不了海子诗歌的光芒,海子的诗歌让我在“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中,看到了大海与春天。

在今天,3月26日,我又重读了海子,读完了《海子的诗》,也许这也是一种祭奠,一种祭日的缅怀仪式。虽然还是有很多诗歌没有读懂,但可能更加读懂了海子,读懂了他短暂却闪耀的一生以及那几年。

海子,如果有天堂,在天堂里,我愿你去做那悲伤的一万只羊,永远不会拥有一万只羊的悲伤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3.《先知·沙与沫·流浪者》:半个春天

前几天从街镇回来,正是黄昏,夕阳的最后几抹余晖在恋恋不舍中渐渐西沉。

走到村子西口,看到了一脉祥和而又温馨的景象,给今天的傍晚凭空添了几分神圣感和仪式性,这是大地的静谧时刻。

一位老人拿着锄头在摆弄他的菜园,一畦畦蒜苗在冬末春初的间隙偷偷勃发,长相十分喜人。农人翻着地,锄着草,“一年之计在于春”,即使是小小的菜园,也要整装以待,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前方,一位年轻的村妇在教她的女儿骑自行车,孩子骑得摇摇晃晃,又因妈妈的悉心教导而分外多了几分自信和坚强。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上,留下了歪歪扭扭、交叉重叠的几处车辙,也留下了一位母亲的拳拳爱意和女儿的成长印迹。

不远处的麦田上,几个孩童忙趁最后几缕东风放着风筝。孩子们喧闹着,奔跑着,欢腾着,寂静的田野因他们的喊叫声增添了不少生机。脚下的麦苗倒了不少,可风筝似乎仍在眷恋大地。好在小孩子有永远挥霍不尽的旺盛精力,哪怕天色将近,连回家吃饭的时点也浑然不觉,只等着大人们的吆喝。

农村的宁静平和在黄昏的时候才更加凸显,傍晚的暮色宣告着美好的一天结束了。而布谷鸟时断时续的叫声和泥土中散发出的独特味道,分明宣告着大地回春,春天降临。在微凉的天气中,已经在酝酿着暖意。在田野的空气中,嗅觉会更加灵敏。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春天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消解了美好的春色,春是偏于安宁恬淡的,与乡村的秉性更加符合一些。而且,即使是同样的日历表,农村的春天要比城市的春天更长一些。传递讯号的布谷鸟、疯狂生长的小麦、含苞欲放的桃花······他们与春天是互相成全的。春天是大地的客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

但现在还只是半个春天,真正的春之景象已经蠢蠢欲动了。

大地苏醒,万物萌发,不知为何,我对今年的春天尤其期待。

4.《昌耀诗选》:行动的情书

在四大诗人中,昌耀的创作主题明显是不同的,这当然与他活动的轨迹有关,或者说,与他生存的背景有关。

昌耀的诗称颂西部的雄浑壮阔,歌咏高原的苍莽无穷。他的诗里,不见温婉柔肠的情爱思念,不见细腻敏感的爱情较量,但见粗粝原始的血气勃发,但见豪迈不羁的男子气概。

所以说昌耀是当之无愧的“西部诗人”。辽阔无垠的西部是诗人精神的原乡、灵魂的属地。他涌动着创作的欲望,放纵着写诗的冲动,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挥洒了一首又一首纵横驰骋的诗歌。

只是为何天才诗人总是不好命,昌耀在与肺腺癌抗争数月后,医院跳楼自杀。诗人啊诗人,离开的只是沉重的肉身,诗歌才是你的真身。而你,也是“一部行动的情书”。

或许语言都是多余的,赞美也是不切实际的,诗歌才是对诗人最好的祭奠,那就以诗人的绝笔之作《一十一枝红玫瑰》结束吧:

一位滨海女子飞往北漠看望一位垂死的长者,

临别将一束火红的玫瑰赠给这位不幸的朋友。

姑娘啊,火红的一束玫瑰为何端只一十一支,

姑娘说,这象征我对你的敬重原是一心一意。

一天过后长者的病情骤然恶化,

刁滑的死神不给猎物片刻喘息。

姑娘姑娘自你走后我就觉出求生无望,

何况死神说只要听话他就会给我安息。

我的朋友啊我的朋友你可要千万挺住,

我临别不是说嘱咐你的一切绝对真实?

姑娘姑娘我每存活一分钟都万分痛苦,

何况死神说只要听话他就会给我长眠。

我的朋友啊我的朋友你可要千万挺住,

你应该明白你在我们眼中的重要位置。

姑娘姑娘我随时都将可能不告而辞,

何况死神说他待我也不是二意三心。

三天过后一十一支玫瑰全部垂首默立,

一位滨海女子为北漠长者在悄声饮泣。

5.《北岛诗精编》:春天很好,与我无关

这段时间因为写毕业论文,一直处于高压之下,仿佛心中郁积着一块怎么也甩不掉的斑块、卸不下的巨石。那种落笔无言的煎熬、才思枯竭的痛苦,实在是种酷刑般的折磨。

乡下的好处之一,就是在内心苦闷的时候,可以向野外寻找慰藉。每天下午五点,我都会去田野里走一走,有点像康德钟表似的准时漫步,却丝毫没有康德的才华、灵感和顿悟。

不知不觉间,这篇论文已经从冬天写作了春天,雪莱的名言也无法带给我暖意,春天已经来了,我好像还在冬天。

但春天总是极为美好的,漫步在田间小道上,听着鸟雀的啼叫,嗅着野花的味道,眼前花红柳绿的精致,处处透露着无限的勃勃生机。三月真是个像太阳一般的季节呀!

走到河边,发现还是有不少人在钓鱼。手握一副鱼竿,气定神闲地看着河面,仿佛是在不急不躁地享受春天。此刻我是多么的羡慕他们,可以在寻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中捕获伟大的静谧和至高的沉思。我只好快步走开。

在石桥的左前方,我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那是我以前不曾涉足过的土地。于是,我成了一只蜜蜂,被那金黄璀璨的油菜花所引诱,在漫天遍地的花海中迷失。

黄昏只是一天的完成时,但在三月末,却会陡然蜕变,成为一个圣洁纯净的神圣时刻。我看着落日在西方的丛林中下坠,想到了揭橥真理的启示,想到了孤独与抗争的日复一日。春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人生也在朝霞与晚霞中逐渐老去。

天渐长,日渐暖,春天很好,又仿佛与我无关。

6.《白玉苦瓜》:初中时代

《白玉苦瓜》是余光中先生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不少怀念大陆、思忆故乡的诗,以《乡愁》最为知名,因为这首诗是选录在初中课本上,要求背诵的。

《乡愁》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又情真意切,拥有击穿人心的力量。想起以前要求背诵的课文,难免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厌恶,但这首诗并没有,反而是初中时代记忆最深的文章之一,关联着初中时光的美好回忆。

我所在的乡镇中学,辍学率是非常之高的,比如说我刚上初一时,有十个班级,每个班级大概有70个人。但到了初三,只剩下三个班级,并且每个班级只有45人左右。某种程度上说,你只需要在班级上一直老老实实地坐下去,便可以胜过大部分的同学。但是,剩下来的也没有几个赢家,因为中考和高考后,真正步入大学的也没有几个人。

记得刚上初一的时候,十分不适应,习惯了村子附近的乡村小学,每天走路十来分钟就可以到学校,但是乡镇上的中学仿佛是地球两端的距离,总觉得很远。学校的教室、食堂十分简陋,铁制的学校大门门口,一到放学时间,经常有打架斗殴,而且,学校教室也会不定时地被小偷光顾,把同学们桌子里的东西翻个底朝天。总之,那是一种十分不安全的感觉,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倒成了奢侈。

初一上学期,刚考完期中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学校放假了两天。回到家的时候,不知是怎样一种情绪,来由也记不太清楚了,或许是初中生活实在艰苦,我就哭着闹着不要上学,态度也颇为坚决。但幸好爸妈没有答应,这股情绪过后,我又回到了学校。期中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考了班级第一,全校第六。

想想真是幸运,如果爸妈那时一时心软,或是考虑到村里几十年也没有考出来几个大学生,答应了我的辍学请求,那么,此时此刻,我会在哪里,又在做着什么。但我知道,农村的男性,一旦步入中年,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的样品,全指向一种归宿,我大概也不会例外。

现在回老家的时候,有时会没事去初中看一看,变化不大,将近二十年的时光仿佛在这儿停止了。原模原样,仅仅提供给我怀旧的情绪,却无法提供给乡村孩子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以前总觉得十分漫长,骑自行车至少要半个小时,如今只需要十来分钟。

是距离缩短了呢?还是我长大了?

7.《顾城的诗顾城的画》:油菜花与拖拉机

在我家的墙外,有一片油菜花,在三月的季节,盛放如火,热烈如光,率先向整个村庄宣告春来的讯息。

在一畦畦不规则的油菜花中,有一辆废置的拖拉机,不知道被遗弃了多久,在繁密浓烈的花海中,成了突兀的存在。但适应了以后,才发现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景致混搭出一种不对称的美感。有点魔幻现实主义,又有些后现代主义,或许,这是春天的行为艺术,在万物复苏的大地上漫不经心的一次涂鸦,成就了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

在《你喜欢歌谣》中,顾城留下了“花开如火,也如寂寞“,在如火的花丛中,这辆老旧衰朽的拖拉机是寂寞的吗?有时读书累了,从楼上往下看,总是会不经意瞥见这辆拖拉机。偶尔也会胡思乱想,它从哪里来?主人以何种缘由遗弃了它?这片田地是它的最终归属吗?

油菜花与拖拉机,多么奇特的组合,在生机勃勃的三月末,尤为引人注目。我却是对这种不规律的美欢喜极了,自然主义与蒸汽朋克,碰撞出了难以捕获的美。

8.《不存在的骑士》:冷战寓言与抵抗文学

不存在的骑士,就是戈尔本特拉茨和叙拉的圭尔迪韦尔尼和阿尔特里家族的阿季卢尔福·埃莫·贝尔特朗迪诺,上塞林皮亚和非斯的骑士,名字面前再多荣誉的前缀,终究还是虚无的肉身。

这是一本充满诸多隐喻和暗示的小说,在特殊的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对立的紧张气氛下,《不存在的骑士》是一种文本形式的情绪释放,在寓言的包装下完成了宣泄的目的。

卡尔维诺的解读才是这本书最恰如其分的脚注。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异化也好,压抑也好,都是一种畸形的文明生态和扭曲的精神状态,存在即虚无。

阿季卢尔福没有生理个性,古尔杜鲁没有意识个性,两者互相依附,彼此支撑,像堂吉诃德与桑丘,在严肃与滑稽中消解着到来的一切,没有诠释,没有答案。

对于圣杯骑士来说,存在是神秘经验;对于库瓦尔迪亚的村民来说,存在是历史经验。双方形成对照鲜明的互文,在不可知与实用主义中对峙,在对峙中呈现出反讽的意味和戏谑的腔调。

不存在的骑士,奔向虚无的混沌,陷入历史的沼泽。

9.《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光阴之歌

在二十多年前,农村还是接近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仿佛是有一条完整产业链的独立王国。在这个小小的“王国”里,有雪糕生产厂、小饭店、面粉店、诊所、铁犁厂等等。

那时的乡下农村,麦子是硬通货,是可以兑换很多商品的等价物,比如西瓜、番茄、面粉,我最忘不了的还是用麦子兑换的油条。

在村子的西边,有段时间有户人家做油条,妈妈经常会给我装上几斤小麦,去他们家换油条吃。现在看来只有两三百米的距离,对四五岁的来说,也是一段陌生而遥远的路途。最可怕的是,路上有一条恶狗,虽然用铁链拴着,但我始终害怕这条狗,每次经过都小心翼翼,生怕惊动了它。

有一次换完油条回来,不知怎么就惊动了那条狗,于是就狂吠不止,而我始终不敢过去。当时已经是傍晚了,天色也黑了下来,我就在那条路上,成了绝望无助的孩童,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卖油条的大娘看到了我,知道了我不敢回去的原因后,就牵着我的手走过了这家门前把我带到了“安全地带”。

虽然时过多年,我还是十分清楚地记着这件事情。当时的恐惧以及后来那位大娘带给我的安全感,让我难以忘怀。

在人的一生中,总要走过很多路,也会遇到很多挫折。在孤苦无依的困顿中,那些伸手相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贵人”,让我们看到希望,在漆黑的夜晚看到光芒。

哪怕他们只是牵着你的手,带你安全地经过一条恶狗。

10.《恶之花》:以政治为志业

前几天大伯喊我去他家吃饭,到了才知道原来是堂姐回娘家来走亲戚,因为和邻居发生了土地纠纷,想着咨询我一些法律问题。

关于土地的实体法律问题我自然不懂,况且连村支书和乡司法所也都无法确权,在堂姐邻居已经提起诉讼的情况下,我只能跟她说一些我所了解的程序性问题。

吃过饭后,和大伯一家聊天,堂姐因这次土地纠纷就说到了他们村村支书。说起此人,堂姐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并对我说起他的斑斑劣行来:如何耍奸用计当上村支书、如何千方百计收受村民钱财、如何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对这位为害一方的“村霸”,堂姐谈了足足超过一个小时,将满腔的愤怒、无奈和憋屈一吐而出,大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愤恨之情。

我听了表面虽面不改色,但早已怒气填胸。很小的时候看古典名著、看传奇故事,加上成长过程中去政府机关办事,一些机关人员的恶劣态度和“丑陋嘴脸”,因此我也嫉贪如雠,恨不得将贪官污吏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其实想想,何止堂姐他们村的村支书如此呢?在我们乡镇,我从亲友或者村民口中所了解的村支书,几乎都是为非作歹,劣迹斑斑,作为一村之长,不为村民谋福利,反而是想方设法谋私利。尤其是近年来,因为村民盖房、新婚夫妇生孩子、上户口等,许多村支书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正所谓“小官巨贪”,何况村支书并非我国行政体制中的“官”,已经明目张胆到如此地步。

我们村前两年刚退休的村支书也是如此,在担任村支书的20余年来,也是贪赃枉法,赃秽狼藉。乡民矛盾调解,不拿钱不给办事,谁拿书给谁办事,都拿钱了谁拿得多给谁办事;农村贫困指标分配,不分给真正贫困的老人,而是分给亲友或者送钱的村民;村民盖房,哪怕是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盖房或者修缮旧房,暗自从中作梗使绊子,逼得村民只能拿钱消灾;前两年退休,怕继任反攻倒算,把自己亲哥推上村支书的位置·······多少基层农村的村支书,犯有罄竹难书的罪行,却依旧作威作福,逍遥法外。不想也罢,每思及此,未尝不痛心疾首,义愤填膺。

大伯是个传统思想浓厚的乡民,古道心肠却也是小农意识。自我上大学以来,就多次鼓动我“当官”,目的是为了攫取钱财,提拔亲友。在研究生即将毕业,面临求职之际,大伯问我求职方向,我说可能去政府机关时,大伯鼓动我当官的心切愈发积极了。以前我还支吾以对,但现在我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就是进入政府机关,成为公务人员。所以就态度鲜明地对拒绝了大伯的“友善建议”,表明自己绝不干这种贪污受贿的丑行恶行。

这次在大伯家吃饭,同样聊到我就业的问题时,我就对大伯和表姐说:“如果北大毕业的学生出来当官,也想着贪污受贿,不干实事,那国家还有希望吗?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还有法过吗?”大伯是60多岁的普通老百姓,这么多年来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村支书等“公家人”打交道时,没少受委屈,我设身处地的向他解释,也许他能明白,也许他很困惑。

其实我会想到一件与自己相关的小事,虽只是偶尔想起,但却是我毕生绝对无法忘却的。年夏季妈妈因肾结石和尿结石住医院,住院大概两周后,在即将动手术的前几天,父母和同一病房的老奶奶商量着要不要给医生送些红包,好让医生给自己动手术更加尽职尽责,免出疏漏。最后爸妈还是决定要送。医院,只有我和弟弟陪护妈妈。妈妈就让我送,况且爸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见过什么场面,如果非要由一个人来送的话,我觉得也应该由我来做这种事。当时我才高考完毕,即将步入大学。

给这位医生送红包的的情景,虽然已经过去将近十年,我依然历历在目,这位医生的名字我也十分清楚得记得。当时这位医生刚进电梯正要下楼,电梯中除了他只有一位负责升降电梯的大妈。于是我赶快跑过去,把块钱塞给他(数字也记得很清楚),不知道医院当护士,还是说当时有其他人在,医生坚持不收,在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刻,又把块钱扔给了我。

这个场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的我面红耳赤,十分害臊。回病房后我只是简单地跟妈妈说医生没有收。但我心里却是无法平静,那种不安感和羞耻感十分强烈——我想把自己塞钱的那只右手给砍下来!

而且电梯里的那位大妈看到了我给医生塞钱的场景,我始终也无法忘怀她的眼神。因为当时我无法认真留意,那是含有何种情感的眼神我说不好:困惑不解、鄙夷不屑或是无可奈何?但我一直觉得那个眼神是一把剑,那把剑挑出了我所有的丑陋和不堪,甚至刺穿了我的灵魂。

那位医生没有收下红包,当然也不排除他坚持原则,拒不收受红包。但是同病房老奶奶说她的孩子偷偷塞给他的时候,医生是收下了的,老医院“有人”。

如今我决定进入政府机关,也是慎重考量的结果。我不是一个多么高尚的人,小毛病也不少。但一旦选择成为一名政府公务人员,一定有原则,有底线,绝不可滥用职权,鱼肉百姓,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的古时道义和侠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说“以政治为志业”,这是我相当推崇的。我既已立志,便笃志不渝。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也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好本职工作。如果手握权力,权力的使用就以公民的权利为界,依法用权,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百姓的利益。

成长于偏僻落后的农村,自然了解一些人身上的懦弱与自私,但更多的是见证了农民生活不易,尤其是面对村支书时,敢怒不敢言。所以进入政府机关,首先就是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而不欺压百姓,不滥用职权,不胡作非为,这是原则的原则,底线的底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