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108/4323349.html冯国栋,40岁,副主任医师,硕导,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秘书,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青委秘书长,北京青委副主委。手术效果得到患者及同行认可,被瑞士苏黎世大学、孟加拉国达卡大学、医院等医院邀为导师,为Fisch国际显微外科基金会年龄最小的国际教员;获专利12项,实现转化余万元,医院采用。创办协和颞骨显微外科技术培训体系,学员遍及8个国家和地区;获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优秀青年医师奖、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奖等奖励15项。年,获得“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称号。
年9月22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健康时报社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22个专业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年度)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行。医院的冯国栋教授脱颖而出,当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界的“国之名医—青年新锐”,再创辉煌!本期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冯国栋大夫的那些故事……
刚刚结束今年第一期颞骨显微外科技术培训班,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冯国栋在现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医院15号楼0层不大的实验室已经吸引了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此受训或观摩,“这不仅是大家技术成长的平台,也将成为大家人格修养的平台。”他满怀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道。
01
劳累和付出是必然的
博士毕业后,冯国栋留在协和耳鼻咽喉科继续工作,年获得Fisch国际显微外科基金会资助,跟随现代耳神经及侧颅底外科之父Fisch教授学习外科技术,步入侧颅底外科的殿堂,用他的职业态度获得了Fisch教授的高度评价:“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该技术体系并成功运用于实践。”
回国后,在博士导师高志强教授的帮助下,开展了全部中耳及侧颅底手术,收到良好的效果,他的外科技术和真诚逐渐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年,他设计完成协和耳鼻咽喉微创外科技术实验室,并协助高志强教授创办“协和颞骨及侧颅底显微外科技术培训体系”,其硬件设计和培训效果均可与发达国家媲美,包括讲习班、访学医生(fellow)、研究生访学、住院医培训、医科大学生夏令营五种不同课程,现在已成为了中国最优秀的颞骨显微外科技术培训体系之一。为了尽快完工,他好几次连续工作40余小时,付出的代价是因“亚甲炎”被迫休息2个月。年7月21日的那个周末,他完成实验室加班,在大雨中像开船一样小心翼翼地开车回到家,事后才知道那是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北京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
冯国栋经常说想做一名好医生,劳累和付出是必然的。“这是我报考医学院之前就知道的,所以这方面落差并不大,其实任何职业,想做好,没有劳累和付出,怎么可能?”
图一:与博士导师高志强教授在一起
图二:在北京协和颞骨显微外科技术国际讲习班授课
梦想到世界各地“飞刀”
02
国家稳定、经济发展良好,工科相关基础水平提高,再加上前辈们打下的雄厚基础,都为中国医学,尤其是外科技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冯国栋坚信21世纪应该是中国医生到全世界各地“飞刀”的世纪,中国的外科医生有能力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现在我国已经不断有外科医生被欧美国家邀请前往表演手术和指导学员了。”他说的很认真。
年开始,冯国栋受Fisch国际显微外科技术基金会邀请,成为该基金会年龄最小的国际指导教师,每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颞骨和颅底外科技术培训班上指导来自世界各地的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医生。
“手术是病变、医生和工具(器械或者设备)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基本内容是切开、分离、止血、缝合,所有动作符合牛顿运动定律基本原理。这三者之间,病变是恒量,医生和器械是变量。医生的思维和技巧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器械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提高性能和安全,外科技术研究就是通过后两者的持续改良,不断提高手术的安全和疗效。我们团队将长期专注于这一领域。”冯国栋专注外科技术领域10多年后总结道。医院宽松的氛围、严谨的学风使得他有机会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比较深入地探索。从研究生开始,冯国栋就专注于耳鼻咽喉领域的外科技术研究,已获发明专利12项,实现转化余万元,逐步形成研产一体化格局。实验室摆满了那些还露着关节、电线的样机,在冯国栋眼里,这些“丑陋”的样机无比美丽,它们蕴含了外科技术的未来,“总有一天,这些家伙会帮我们中国的颞骨和侧颅底外科技术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领先世界。中国医生到世界各地飞刀,就不仅去仅凭熟练去做个手术”
左图:与Fisch教授在实验室
右图:设计完成并实现产业化的颞骨外科技术实验室整体方案及在此研制成功的部分器械设备
03
恪守医道尽心尽力
由于侧颅底部毗邻中枢,重要血管神经林立,手术风险极大,手术动辄十几个小时,经常需要协调麻醉科、ICU等兄弟科室协助,术前术后花费的精力都是普通手术患者的几十倍。甚至有些手术后,医院观察患者以防不测,“但是每当看到这些患者能顺利出院,我便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有一位一岁多的发育畸形伴腮裂瘘管感染患儿,四处求医,因为瘘管缠绕面神经,面瘫的风险很高,看过很多医生,没人愿意给她做手术,家属租房住在北京换药已有1年。冯国栋接诊这位患儿时,认真地对家长讲解了手术后极易面瘫的后果和原因,以及目前能提供的修复技术,给家属看了类似病人的手术效果。他的真诚打动了家属,接下来的环节就很顺利,结果病变切的很干净,没有发生面瘫,手术非常成功。“跟其他的侧颅底肿瘤患者相比,这的确是个不起眼的小手术,但发生面瘫或残留的几率又很大,沟通是这个治疗中的主要问题,我也不能保证手术一定成功,如果家属不能理解,我也不会做。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必须具有担当的精神,风险就在那里无法改变,如何跟病人交代病情体现了一个医生的职业担当。”
由于侧颅底患者病情复杂,几乎每一个手术都是新的挑战,病情跌宕起伏事情时有发生。令冯国栋非常感动的是,病情不顺利时,很多患者和家属主动来安慰他。“将心比心,正是这些通情达理的善良的患者和家属,使我一直保持了在这个领域不断挑战的热情和无所顾忌地付出。将来我们的技术进步了,最先感谢的应该是这些病人和家属。”冯国栋动情地说。
图一:指导来华学习颞骨及侧颅底外科技术的fellow
图二:与小患者在一起
毕其一生,追求一术
04
冯国栋文笔颇佳,采写的通讯曾获山东省高校校报好新闻一等奖。从瑞士归国的飞机上,深深感慨于专注和投入对于医学技术的重要,写道“世间事莫不以时间效率记,彼此差异即为凝结其中无差别人类劳动多少之不同。医为治病救人之实术,文章外语固然重要,应早晚训练;针线刀剪亦为学问,需日夜揣摩。如Fisch、Linder诸公,以对医疗技术之质朴与纯真,毕其一生,追求一术,与志同者切磋传授,惠及病患,俏而无争,笑看来日山花烂漫,岂不快哉?”
民国总统徐世昌曾感慨“志在仙佛之乡者多,则国弱;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记者相信无数甘愿“毕其一生,追求一术”的青年必将汇成滚滚洪流,圣贤辈出,担负起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辛雨
编辑/医院唐培蕊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青年医师论坛
展示青年专家技能、才华和情怀的平台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