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某银行新员工因拒喝敬酒而被主管掌掴一事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关于该员工(杨先生)的叙述以及银行的回应截图也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在微博上引发了成千上万条评论。
很多网友表示:
如网友所言,有些领导劝的不是酒,是一种强人所难的服从性测试,一种权力的精神满足。强行灌酒也是职场霸凌,为这位说“不”的年轻人点赞!
事件曝光后,山东医生许超在一则微博中写道:“如果某个‘文化’或‘礼仪’需要以健康甚至是生命为代价,那我们是否还能将其称为‘文化’呢?”
该微博被大量转发。
去年十一月,小说家颜歌也在《纽约时报》专栏文章中写道,不管是好是坏,在中国,饭局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灌醉。
“Whenitgoeswrong,itcanbeugly:Fightscanbreakout;womenmightbeabusedforsport,”
“Butwhenitgoesright,mistakesarefogiven;thedinersperspire,devour,quaffandsingtogether,andthen,onlythen,willbusinessbedone.”
“当饭局出现问题的时候,情况可能就会很糟糕:可能有人会打架;女性可能被当作消遣、受到侮辱。”
“但如果饭局进行得顺利,什么错误都能被原谅;饭局上的人一起流汗、吃饭、喝酒、唱歌,然后,只有到那时,生意才能做成。”
《柳叶刀》年发布的研究显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的酒水消费增长了70%。该研究发现,中国居民平均饮酒七升,而美国居民平均饮酒十升。但该研究预测,到年,中国人均饮酒量将超过美国。
不可否认,放眼全球,酒早已成为员工之间的纽带,它是促进商业交易的催化剂,也是建立职场关系的重要润滑剂。
酒作为一种社交调节剂,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中外的区别不在于喝不喝酒,而在于潜台词和表现形式差异较大。
咱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饮酒传统,有的酒俗流传至今。行酒令、猜枚射覆、吟诗作对……才称得上真正的酒文化。
而如今有些强行劝酒、灌酒、开黄腔、秀低俗的“酒桌糟粕文化“,实则暴露了有些人的“没文化。
因此,我们需要摒弃畸形酒桌文化,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然而,员工相对于单位来说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抵制畸形酒桌文化,还应该靠制度的安排甚至法律的约束。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