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业:酒类消费让健康做主
五粮液集团入驻本商城! 茅台集团入驻本商城! 剑南春集团入驻本商城! 金六福酒业入驻本商城! 宝丰酒业入驻本商城!
去年,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酒类流通管理的指导意见》,其中倡导以“科学饮酒、理性饮酒、文明饮酒”等为基本理念的酒类消费文化,营造文明消费的良好社会风气。严格监督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倡导酒类经营者向消费者提示“饮酒不开车”。
《指导意见》的提出释放了国家规范行业发展、倡导营造健康酒类消费环境的信号。所以,倡导科学饮酒、理性饮酒、文明饮酒,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是每个酒类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
多一些人性关怀
《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倡导“科学饮酒”的消费理念。而谈到喝酒,全国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曾伤情地说:真没有想到,我们辛辛苦苦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却是为人们制造“凶器”。沈老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酒本身没有错,酒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种特殊的财富。但要提倡科学的饮酒方式,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想怎么喝就怎么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避免干杯式的传统喝酒模式,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在北京工商银行工作的穆先生告诉:“酒喝多了难受,对身体不好大家都清楚,但有的时候是身不由己。生产企业能不能在产品上做些功课,对消费者多一些人文关怀。例如标注劝酒提示,和药品、化妆品一样也做一份说明书,哪些人、哪种情况不宜饮酒,以及过量饮酒的危害等。而经销商在销售酒类产品的时候,也多一些温馨提示,比如‘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等。”
其实关于穆先生提到的劝酒提示,在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国家标准中有过规定,《通则》中指出,对于酒精含量在0.5度以上的酒类产品,企业需在明显位置印制“过量饮酒,有害健康”、“孕妇和儿童不宜饮酒”等警示语。只不过与香烟警示语作为国家强制性规定有所不同,《通则》对酒类企业印制此类警示语仅做出了推荐性规定。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的工作人员表示,虽然这项规定并非强制标示内容,但是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强化产品的人性化色彩。几年过去了,如今从市场上来看,企业对这一标准的执行并不理想。
多数消费者表示,酒标上标注警示语,不仅不会影响酒水消费,反而会增加其对品牌的信赖,感觉这样的企业更负。消费者掌握着市场话语权,在这方面企业应该对消费者多一些人性关怀,看似很小的一些细节,却可以打动消费者。
企业的社会
倡导“理性饮酒”也是企业社会的具体体现。
经济学家认为,从纵向的时间序列来看,一个经济体中的企业成员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纯粹挣钱时期、追求规模(资源整合)时期与企业公民时期。正如原星巴克CEO奥林·史密斯所说,星巴克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说服顾客支付3美元的高价购买一杯“有社会的咖啡”。
提到“理性饮酒”,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洋酒巨头帝亚吉欧。2004年,帝亚吉欧将“理性饮酒”的理念引入中国,之后便一直致力于这项事业。通过赞助F1赛事推广、开创“酒与社会”论坛、举办“理性于心,安全于行”公益活动、在产品背标上加入理性饮酒提示语、推出国内首部宣传“理性饮酒”理念的话剧《人间一壶酒》等方式来大力推广这一理念。
除此之外,帝亚吉欧的内部规定中记录着,公司工作人员不可以向未成年人宣传酒类产品;不可以在宣传中暗示酒能让人更强壮或更有吸引力等。
帝亚吉欧大中华区公共事务及传播总监傅凌霄向媒体介绍,“我们现在有四大块活动,‘理性饮酒’、‘生命之水’、‘社会企业家’、‘援助之手’,前三个是战略性企业社会项目,第四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落地性、员工参与更多的活动。战略性项目是与我们的业务息息相关的,比如‘理性饮酒’,公司对调酒师开展培训课,通过他们来影响消费者理性饮酒。”
其实社会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一句简单的广告语流露着对消费者“理性饮酒”的劝诫,蕴涵着满满的关怀。而消费者对这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关怀的回报是,2011年,劲牌有限公司共计完成销售额46.67亿元,其中,中国劲酒销售额达42.24亿元。当然,劲酒所做的远不止这些,例如,2006年,劲酒编制了《健康饮酒手册》,详细介绍如何科学健康饮酒;2007年、2008年,劲酒联合中国保健协会发起的“健康饮酒中国行”主题公益活动,把“适量、健康、文明”的饮酒理念传遍全国。
相对于酒类生产企业,酒类流通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有欠缺,一些好的方式值得借鉴。
文明饮酒公约
2009年,郑州市中原区城市管理行*执法局法制科科长酒后驾驶面包车肇事造成3死8伤之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事后,友“天亮说晚安”发布了文明饮酒公约:“一、喝酒只为助兴,适量饮酒,不可贪杯;二、非自愿不饮酒,不强迫他人喝酒,不硬性劝酒;三、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四、同伴喝醉,请给予照顾并送其回家;五、酒后不闹事,不借酒发疯。”得到了众多友的支持。
“醉驾入刑”是2011年酒业的大事之一。2011年5月1日,新修订的刑法正式施行,“危险驾驶”入罪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明显加大了对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的惩罚力度。
其实,很多国家对酒后驾驶处罚都很重。山西康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吉炳勋向介绍,“法国对酒后驾车的处罚相当严厉,尤其是醉酒驾车导致事故的。如果造成他人重伤,罚款可达3万欧元,并处以3年至10年监禁。如果导致他人死亡,最高可判处10年监禁,罚款可升至15万欧元,这还不包括与案件相关的民事赔偿。”
全国*协委员、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律师施杰给出了一组数据,自醉驾入刑以来,截至2011年12月30日,在8个月内全国共查处醉酒驾驶案件3.8万起,较去年同期下降45.3%,很多一线城市的下降幅度超过50%。可见,通过刑罚手段严厉打击酒后驾驶机动车举措,切实发挥了法律的教育惩戒作用,公民的守法意识明显增强,治理成效已初步显现。
当一些规则需要法律来制定的时候,背后更多的是无奈。如果消费者是理性的,企业是富有感的,饮酒环境是健康的,很多悲剧或许就可避免。因此,酒类生产企业应该认真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倡导酒类健康消费”的任务,而酒类经营者也应坚守这份,不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大力倡导“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