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发掘简报
选自《考古》年01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联合考古队、绛县文物局、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横水西周墓地于年被盗时发现。经报请山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和绛县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按照探方发掘法清理了所有墓葬。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北村以北约米处,北距下庄村约1.2公里,东距绛县县城约11公里。墓地北依中条山余脉绛山(又名紫金山),南面横水镇以南有涑水河自东向西流过,再往南是东北-西南走向的中条山脉(图一)。
墓地呈北高南低的缓坡状,较平坦,东、西两侧不远处各有一条深20~50米的冲沟。墓地保存较完整,偏东部有一条南北向小冲沟破坏了部分墓葬。墓地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大、中型墓葬和车马坑主要位于墓地中、北部南北一线,东、西、南三面有大量小型墓。墓地共分三个发掘区(墓葬编号中首位阿拉伯数字即为区号),共发掘西周时期墓葬座;发现车马坑33座,仅发掘了其中的1座。绝大多数西周时期墓葬为东西向,墓主头向以西向为主(图二)。整个墓地的发掘资料正在整理,现将其中一座较大型墓葬M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概况
M位于墓地中部偏西,第二发掘区南部,南邻M、M,东邻M、M,西邻M,北邻M和M。
其东面有一座与之相对应的南北向长方形车马坑CH(未发掘)。墓向度。M、M分别打破M墓口的柱坑D4和D3,M墓口的斜洞D7打破南侧M墓口的斜洞D2(图三)。
M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拐角近直角,现墓口距地表深1.5米,墓口长5.44、宽3.5米。四壁自墓口以下向外扩张至二层台上部,呈袋状,近底部四壁较直,墓壁略作修整,未发现工具痕迹。墓底平整,中部有一个腰坑,墓底长5.58、宽3.7米,墓深13.7米。墓口南、北边外近拐角处各有两个斜洞,墓口东侧有三个柱坑(图四;图五)。
D1位于墓口西北角北边外0.94米处,口部为椭圆形,自口部斜向下,在墓北壁上部与墓圹贯通,下口距现墓口0.7米,口长径1.84、短径0.94米,坡度约32度。D2位于墓口东北角北边外0.74米处,口部为椭圆形,自口部斜向下,在墓北壁上部与墓圹贯通,下口距现墓口0.5米,口长径1.32、短径0.8米,坡度约27度(图六)。D6位于墓口东南角南边外0.66米处,口部为椭圆形,自口部斜向下,在墓南壁上部与墓圹贯通,下口距现墓口0.7米,口长径1.82、短径0.88米,坡度约35度。D7位于墓口西南角南边外0.54米处,口部为椭圆形,自口部斜向下,在墓南壁上部与墓圹贯通,下口距现墓口0.64米,口长径1.56、短径0.8米,坡度约36度。四个斜洞周壁磨擦光滑,未发现其他痕迹,填土均为*花土,包含料礓石、*土粒和红土粒,土质松软。D6内部分填土为红褐色花土。
墓口东侧有三个柱坑,南北向“一”字形排列,间距约1.4米。D3中心与现墓口北边相对应,其西边距现墓口东边2米,口部近圆形,壁近直,平底,口径约0.74、深0.4米;柱坑内有一近圆形柱洞,长径0.24、短径0.2、深0.4米。D4位于中间,其西边距墓口东边1.52米,口部为不规则圆形,直壁,斜底,口径约0.7、深0.58~0.6米;柱坑内未发现柱洞。D5位于墓圹东侧偏南,其西边距墓口东边1.6米,口部为不规则圆形,壁近直,底不平,口径0.7~0.72、深0.52~0.72米;柱坑内有一近圆形柱洞,长径0.24、短径0.22、深0.72米。D3、D5内均填*花土,土质较硬,经夯打,柱洞内填红花土,土质较软。D4内填红花土,土质较软,未夯打(见图四)。
墓内上部1米深填*褐色花土,包含料礓石和花土粒,略加夯打;下部为红花土,包含大量料礓石和花土粒,经夯打,土质较硬,夯层厚约0.15米。墓圹西北角填土内发现蛤蜊枚,成堆放置,分布范围东西长0.3、南北宽0.25、高0.2米,距现墓口8.4、距北壁0.4、距西壁0.05米(见图五;图七)。
墓底四周为较宽熟土二层台,红花土,经夯打,土质较硬。二层台高2.4米,夯层厚0.08~0.12米。墓底中部腰坑平面近长方形,东宽西窄,直壁,平底。内有殉人1个、殉狗1只。长1.59、东端宽0.58、西端宽0.47、深0.45米(图八)。
葬具为两棺一椁,木质均已腐朽,仅存灰痕。椁置于墓底中部,四壁横置木板相叠而成,平面呈“”形,东、西两侧挡板包南、北两侧帮板,挡板长出帮板,榫卯结构,四周壁板压在底板上,受填土挤压,椁室四周壁板变形,中间向内弧。椁室北边长3.2、南边长3.15、东端宽2.26、西端宽2.14、高2.2米。16块椁盖板南北横向放置,盖板在二层台上部,板痕厚0.1~0.15米(图九;图一○)。11块底板东西纵向铺设于垫木上,底板在二层台底部所留板痕厚达0.16米(图一一)。椁室东部盖板下发现4根木棍,长出椁盖板,灰痕直径0.05米左右,在揭开椁盖板后,椁室内未发现木棍灰痕。
外棺置于椁室中部,四壁横置木板相叠而成,平面呈“”形,东、西两端挡板包南、北两侧帮板,挡板长出帮板,榫卯结构,未发现底板。外棺长2.5、宽1.24、残高0.75米。5块盖板东西纵向放置,盖板灰痕厚0.04米。外棺盖上及其周围有朱色覆盖物,多层粘连在一起(图一二;图一三)。
内棺置于外棺棺室中部,平面为长方形,四角平齐,壁板腐朽且有垮塌,数量和拐角结构均不详,底板安插于四周壁板中。内棺长2.13、宽0.86、残高0.43米,壁板厚0.08米。3块盖板东西纵向放置,厚0.06米。5块底板东西纵向铺设,厚0.06米。内棺底板下和椁室底板下近东、西两端各有一根南北向垫木。内棺底板下垫木较细,长方体,横截面为方形,长度与内棺宽度相同,长0.86、宽0.07、厚0.07米。椁底板下垫木也为长方体,横截面为方形,长而粗,垫木两端长出椁底板,西端垫木长2.98、宽0.2、厚0.2米,东端垫木长3.02、宽0.2~0.22、厚0.2米。椁底板垫木下无槽(见图一一)。
墓主颅骨破碎,肩胛骨和肱骨腐朽粉化,头向西,面向下,俯身,下肢直,上肢向内弯曲,双手压在腹下。男性,35~40岁。人骨架曾遇水漂浮,下距内棺底板尚有一段距离。身下有多层铺垫物,粘连较甚,铺垫织物经纬线纹理清晰可见,从人骨之下至棺底板上可明显剥离出四层铺垫物,其间为淤积细黏土,淤积土层厚薄不均(图一四)。
墓内发现6名殉人和2只殉狗。殉人1位于西侧二层台上北部,木质单棺,仅存灰痕,南北向放置,平面为“”形,底板插在壁板中,长1.65~1.69、宽0.61~0.65、残高0.4米。盖板、底板各3块,均南北纵向放置,厚0.01米。壁板数量不详,厚0.06米。人骨腐朽,保存较差,颅骨破碎,胸骨和左上肢骨粉化,头向南,面向上,仰身,下肢直,右上肢向内弯曲,右手置于下腹部,左上肢弯曲较甚,左手置于上腹部,殉人身上有一层朱砂。女性,年龄25~30岁。殉人2位于北侧二层台上中部偏东,用席子包裹,席子上有朱砂,东西向放置。人骨腐朽较甚,头向西,面向下,俯身,下肢直,左臂垂直,左手置于腹侧,右臂向上弯曲,右手置于肩部。性别不详,年龄约10岁。殉人3位于东侧二层台上偏南部,近东南角。木质单棺,仅存灰痕,南北向放置,平面为长方形,四角平齐,壁板压底板,腐朽垮塌,长1.9、宽0.55、残高0.3米。盖板残存7块,横向放置,宽窄不同,约0.2米,厚度不详。底板数量及厚度不详。人骨保存较差,颅骨破碎,头向南,面向下,俯身,下肢直,双臂向内弯曲,双手置于腹部。殉人身上有一层朱砂。成年男性,年龄不详。殉人4位于南侧二层台上偏东部,东西向放置,无葬具,头向西,面向下,俯身,下肢直,两臂直,双手置于髋骨两侧。男性,年龄25~30岁。殉人5位于墓底南侧二层台上偏西部,东西向放置,无葬具。
骨架腐朽较甚,头向西,面向下,俯身,下肢均向右略弯曲,两臂直,双手置于髋骨两侧。性别不详,年龄11~12岁(见图七)。殉人6位于墓底腰坑内,无葬具。头向西,面向下,俯身,下肢直,双臂骨骼多放置于左肩部。性别不详,年龄7~9岁(图一五)。
殉狗1位于东侧二层台上中部,头向南,尾向北,侧身,背向东,前肢向前弯曲,后肢向后弯曲,四肢置于椁盖板上(见图九、图一○)。殉狗2位于墓底腰坑内,头向西,尾向东,背向南,侧卧,四肢蜷曲(见图八、图一五)。
随葬器物分置于填土中、二层台上、外棺盖板上(图一六)、棺椁之间(图一七;图一八;图一九;图二〇)和内棺内,其中大多数位于棺椁之间(图二一)。
二、随葬器物
共件(组),有铜器、原始瓷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贝)器等七类。
(一)铜器
共件(组),有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其中礼器27件,有鼎7件、鬲2件、甗1件、簋2件、觚1件、觯2件、尊1件、貘尊2件、卣1件、壶2件、斗2件、盘1件、盉1件、爵形盉1件、釦器1件。兵器20件(组),有戈13件、矛2件、3件、刀1件,以及旄与旄1组。工具6件,有凿2件,斧、锛、锥、阳燧各1件。车马器件(组),有弓形器1件、銮铃13件、成套的辖与軎5组、軎3件、辖3件、镳40件、衔4件、当卢25件、节约件、铃46件、各类铜泡件、带环辔饰2件、带扣12件、环形饰4件、环4件。其他还有牌饰1件、龙首饰2件、虎头饰4件。
鼎7件,有方鼎、圆鼎、分裆鼎和温鼎。
方鼎1件(M∶)。圆角长方形,敛口,折沿,方唇,方立耳外撇,深腹斜垂,圜底近平,四圆柱足较矮。上腹饰一周凸弦纹。合范铸造,腹四角有四条竖向范线,底部四足间各有一条横向范线,每足内侧各有两条竖向范线。外底有三条“×”形阳线加强筋(图二二,4)。口长径11.2、短径8.4、通高11.8厘米。重克(图二三,1;图二四;图二五)。
圆鼎4件。M∶,桃形敛口,折沿微上翘,方唇,方立耳外撇,斜垂腹微鼓,圜底,三圆柱足。上腹饰一周鸟纹,分为三组,每组两鸟,鸟首相向,间以花瓣短扉棱,鸟纹带上、下界以细阳线(图二二,1)。腹内壁铸铭文1行3字:白(伯)乍(作)鼎(图二六,1;图二七)。三合范铸造,腹、足有三条竖向范线,底有被打磨的外弧三角形范线,右足有裂缝,足腔内可见范芯,左足和后足下部补铸。底有三叉形双阳线加强筋(图二二,3)和烟炱痕。鼎内有兽骨。口径17.3、通高21.4厘米。重克(图二八,1;图二九;图三○)。
M∶,桃形敛口,折沿,方唇,立耳略外撇,斜腹圆垂,圜底近平,三扁圆柱足,足底较平。沿面有凸棱,上腹饰一周不甚规整凸弦纹。腹内壁铸铭文1行5字:倗白(伯)乍(作)旅鼎(图二六,2;图三一)。合范铸造,沿下有三条竖向范线,外底有外弧边三角形横向范线和凹边三角形阳线加强筋(图二二,2),三足根部附铜加固。底有较厚烟炱。口径22.8、通高26.4厘米。重克(图二三,2;图三二;图三三)。
M∶,桃形敛口,折沿翘起,方唇,方立耳微外撇,圆垂鼓腹,圜底,三粗圆柱足。耳面饰二重凹弦纹(图三四,2、3);上腹饰六组兽面纹,每组以短扉棱为鼻左、右对称,下腹饰九组花瓣形兽面纹(图三四,1);三足上部各饰兽面纹一组,以扉棱为鼻左、右对称,上、下分别饰一道和三道横向凸弦纹(图三四,4~6)。合范铸造,打磨精细,扉棱顶面皆有合范痕,底有三条横向范线,每足内侧有两条竖向范线,三足腔内有范芯。外底有三条三叉形并列阳线加强筋(图三四,7)。口径26.7、通高35.2厘米。重克(图二八,2;图三五;图三六)。
M∶,敛口,窄折沿略上翘,方唇,口沿上设双立耳,倾垂腹较浅,最大腹径在下腹部,圜底近平,口、腹横截面均为桃形,三扁圆柱足。腹饰一周凸弦纹。底面三足间各有一条弧形范线,延伸至足内侧,底面中部有二重弧边三角形阳线加强筋。口径16.1、通高15.5厘米。重克(图三七,1;图三八;图三九)。
分裆鼎1件(M∶)。带盖,盖平面呈桃形,顶面略隆起,顶中部有桥形方钮,盖两边有长方形凹口以纳鼎耳。鼎身为桃形敛口,折沿微翘,方唇,方立耳外撇,三分裆袋状腹略圆鼓,腹较浅,三高圆柱足。盖面饰两周凸弦纹,不甚规整。鼎身上腹饰浮雕式一周三组十二只横向蝉纹,每组四个,两两相向,上、下界一周凸弦纹(图四〇,1)。器盖内(图四一,1;图四二)和腹内壁(图四一,2;图四三)各铸铭文2行6字:鲁侯乍(作)宝尊彝。盖、器分铸,合范铸造,纹饰交界处有三条竖向范线,足内面上部有两条竖向范线,盖钮内有范芯。盖长径18、短径17.2厘米,鼎身口长径17.8、短径17.6厘米,通高22.4厘米。重克(图四四;图四五)。
温鼎1件(M∶)。敞口,口部非正圆形,窄折沿上翘,小方唇,双立耳,浅腹,圜底,三刀形扁足外撇。腹下三足间有一浅腹炭盘,敞口,窄折沿上翘,小方唇,圜底,底部有三个“十”字形镂孔(图四〇,2)。鼎腹饰一周不规整凸弦纹。内底铸铭文2行5字:倗(?)姬乍(作)宝彝(图四一,3)。炭盘与鼎体分铸后合铸,鼎口沿下有一条竖向范线,炭盘外壁有两条竖向范线。鼎口径11.8~12.1厘米,炭盘口径11.5厘米,通高12.6厘米。重克(图三七,2;图四六;图四七)。
鬲2件。桃形口,方唇,分裆,三圆柱足。M∶,侈口,卷沿,索状立耳外撇,上腹较直,下腹微鼓。上腹饰两周凸弦纹,粗细不同。腹内后壁铸竖向铭文1行3字:大(太)保铸(图四八;图四九)。合范铸造,三足内侧隐约可见三条竖向范线,足内有范芯。口径13.4、通高16.4厘米。重克(图五〇,1;图五一;图五二)。
M∶,侈口,宽折沿上翘,沿面微凹,圆鼓腹,柱足中空。腹部有三竖扉棱及斜阳线纹,线纹不及足跟(图五三,2、3)。合范铸造,腹部有三条竖向范线,裆底有三角形范线(图五三,1),足内腔存有少量范芯土。口径13.7、高9.7厘米。重克(图五○,2;图五四;图五五)。
甗1件(M∶)。联体。盆形甑,敞口,窄折沿,方唇,深腹斜内收,腹部横截面呈圆形,上腹两侧近口沿处附双耳,束腰。腰部和甑底内壁一侧有一勾环,外壁有乳凸,甑底内壁设三个凸钉,勾环衔桃形箅上圆孔,凸钉以承箅。箅为凹面,上有五个“十”字形镂孔和一个半圆环,环的功能为开合箅。鬲为鼓腹,分裆,三实心柱足。裆底有烟炱痕。甑上腹饰一周四组兽面纹,以花瓣扁扉棱为鼻,纹饰带上、下界以细阳线(图五六);鬲腹饰半浮雕状兽面纹。甑内壁近口处铸铭文4行21字:内(芮)白(伯)拜稽首敢乍(作)王姊甗其眔倗白(伯)邁(万)年用郷(享)王逆侜(图五七;图五八)。合范铸造,甑口沿外有两条竖向范线,裆底有三角形范线。甗体、耳为一次铸成,箅、勾环均为单铸后补铸于甗体甑部。口径27.8、通高36.8厘米。重克(图五九;图六〇)。
簋2件。M∶,侈口,卷沿,方唇,垂腹圆鼓,腹有对称龙首桥形竖耳,耳下垂勾云形珥,圜底近平,圈足微外撇,下折成阶,足底较平。上腹饰一周鸟纹,分两组,以耳相间,每组两鸟相向,间以兽首,以云纹、云雷纹为地,鸟纹与地纹皆为阳纹,鸟身云纹为阴纹,纹饰带上、下界以细阳线,纹饰带下饰一周不甚规整的凸弦纹(图六一,1、2);耳上部龙首为圆凸目,角、耳清晰,嘴两侧饰“米”字形阴纹,耳面及耳体两侧饰“C”形云纹,其中耳面云纹为阴线,耳体正面饰二竖向阴线,珥面饰勾云纹(图六一,4、5);圈足面饰两周凸弦纹。内底铸铭文2行9字:内(芮)白乍(作)倗姬宝媵簋四(图六二;图六三)。四分合范铸造,两耳上、下及圈足有两条竖向范线,耳内壁各有两条竖向范线,耳腔和足底凹槽内有范土。外底有方格细阳线加强筋(图六一,3;图六四)。口长径20.6、短径20.2厘米,圈足长径18、短径17.2厘米,高14.2厘米。重克(图六五;图六六)。
M∶,器形、纹饰、制法、铭文(图六七)均与M∶近同。口径20.5、圈足径17.9、高13.8厘米。重克(图六八;图六九)。
尊1件(M∶)。喇叭口,方唇,束颈,垂腹圆鼓,圜底,圈足,足底外撇下折成阶,底面向内折成小平底,足内有折沟。颈部饰一周四组蕉叶纹,每组蕉叶纹内饰两只简化鸟纹,以云雷纹为地(图七〇,1);上腹饰一周鸟纹,分两组,间以兽首,每组鸟纹分两个单元,每个单元两鸟同向,以云雷纹为地,上、下界以细阳线,中腹饰竖条棱直线纹(图七〇,3);下腹近底饰一周鸟纹,与上腹鸟纹近同,唯两组鸟纹间以花瓣扁扉棱,上、下界以细阳线(图七〇,4)。内底铸铭文1行4字:白(伯)乍宝彝(图七〇,2)。双合范铸造,兽首吻部和花瓣扁扉棱上有竖向范线,圈足内存少量范土。口径17、圈足径11.8、高16.8厘米。重克(图七一;图七二)。
提梁卣1件(M∶)。器盖为母口,盖面微隆,盖顶中部有圈足形捉手,两侧有犄角状扁凸,母口壁内凹。器身为子口,长舌内敛,敛口,内斜沿,沿内出尖棱,上腹斜,下腹圆鼓倾垂,圜底近平,圈足外撇有阶,足底内斜。上腹两侧有扁圆环耳,内衔提梁环钮,提梁呈弓形,两环钮上饰兽首。器盖面内圈饰直线纹,外圈以犄角状扁凸为界饰两组鸟纹,每组两个单元,以扁花扉棱为间隔,两单元鸟首相向,每单元两鸟,鸟首同向;鸟纹均作回首状,长羽冠下垂,足直伸向前,短身分尾,尾分三股,上一股平伸,中间一股下垂,下一股呈“C”形卷曲(图七三,1)。器身上腹部以提梁为界饰两组鸟纹,每组两个单元,间以兽首,两单元鸟首相向,每单元两鸟,鸟首同向,鸟纹与器盖面鸟纹相同;中腹饰竖条棱直线纹;下腹以提梁下范线为界饰两组鸟纹,每组两个单元,间以短扁花扉棱,两单元鸟首相向,每单元三鸟,鸟首同向,鸟纹与器盖面鸟纹相同(图七三,4、5)。以上三周鸟纹带皆以阳线云纹和云雷纹为地。提梁面饰蝉纹,以凸棱间隔为四组,每组两个,共八只,以中部凸棱为界左、右各四蝉,蝉首相向,提梁侧有兽首大耳(图七三,6)。器盖内(图七三,2)和器内底(图七三,3)各铸铭文1行3字:乍宝彝。器身、盖、提梁、兽首为分铸,兽首与提梁、环钮先接起来之后再与环耳组接,整铸于器。器盖和腹部各有两条竖向范线。捉手径5.6厘米,器身口径10、圈足径14.2、通高20厘米。重克(图七四;图七五)。
觯2件。M∶83,圆形带盖。器盖为覆钵形,顶面中心有圈足形捉手,子口内敛。器身为喇叭口,方唇,束颈,垂腹圆鼓,圜底近平,圈足外撇,下有矮阶。器盖面饰纹三周,内圈为顾首长尾鸟纹,分两组,每组两鸟首相向,界以花瓣扁扉棱,鸟纹为顾首,尖喙,冠羽下垂,一组鸟纹尾羽分三股,上一股平伸,末端尖而翘起,中间一股平伸,末端下折,下一股为勾云状,一组鸟纹尾羽分两股,均平伸出歧,末端尖翘;中间一周为竖条棱纹;外圈为顾首鸟纹,分两组,每组四鸟,鸟首两两相向,中间间隔花瓣扁扉棱,鸟纹与内圈鸟纹相同(图七六,3)。器身颈部饰四瓣叶纹,每瓣中线两侧饰一变形鸟纹;腹上部饰一周顾首短尾鸟纹,以两侧范线为界分两组,每组四鸟,两两相向,间以兽首,鸟纹冠羽下垂,三岐尾较短;腹中部饰一周竖条凸棱纹;下腹饰一周顾首鸟纹,以两侧范线为界分两组,每组四鸟,两两相向,间以花瓣扁扉棱,尾羽长短不一。纹饰皆为阳线,以阳线云纹或云雷纹为地,纹饰带之间有凹弦纹一周(图七六,4)。器盖内(图七六,1)和器内底(图七六,2)各铸铭文1行4字:白(伯)乍(作)宝彝。器盖、器身分铸,盖面和腹部各有两条竖向范线,圈足内侧有范土。捉手径3.3厘米,器身口径9.2~9.3、通高14.9厘米。重克(图七七;图七八)。
M∶92,喇叭口,薄圆唇,深垂腹,下腹圆鼓,圜底,高圈足,足下部外撇,有矮阶。口、颈、腹及圈足横截面均为圆形。颈部和圈足各有两周凸弦纹。口径8.1、圈足径5.4、高19厘米。重克(图七九)。
爵形盉1件(M∶88)。器盖为覆钵形,弧面,中心铸一桥形扁圆钮,子口,舌内敛,方唇。器身为侈口,平沿,上腹微束,下腹圆垂,卵圆形圜底,三刀状足外撇。上腹近口与盖侧各铸一桥形扁钮以“8”字形链环连接,其下方腹部铸一兽首桥形把手,断面为圆形;把手左侧腹部斜上翘一圆形管状流,前端残,把手、流夹角近直角。除把手上兽首外皆素面,兽首目、眉、耳、口、鼻清晰,圆目外凸。整器范铸,打磨精细,外表光洁,范线不明,兽首下把手腔内有范芯。器身口径5.5、通高20.7厘米。重克(图八○;图八一)。
壶2件。M∶、,器盖为覆钵形,顶有圈足形捉手,长子口。壶体为侈口,细颈上有两个竖贯耳,长圆鼓腹,圜底近平,圈足外撇有阶。捉手下部和圈足上部两侧各有对称方形穿。素面。器盖、器身分铸,范线不清,贯耳内和圈足内有范土。捉手径4.6厘米,壶身口径7、圈足径10、通高29.6厘米。重克(图八二;图八三)。
M∶90,器盖为子口,舌内敛较长,盖面圆隆,顶中部圈足形捉手较高。器身为直口近圆,窄平沿,短颈,垂鼓腹,最大径在下腹部,圜底,圈足,足底外撇,底面平整。颈、腹、圈足横截面呈扁圆形,颈部两侧附半环形耳,耳内衔提梁环,绹索状提梁,提梁两端铸兽首(图八四,6)。器盖面边缘饰一周两组兽面纹,间以竖阳线,兽面纹为凸方目,花瓣扁扉棱为鼻,双身横列,身为三层,上层为立刀云纹,中、下层为云纹,尾上卷,尾部各饰一有首无身兽面纹,共四个,两两相对,凸方目,张口,卷鼻,吐舌,纹饰带上、下饰凸弦纹一周(图八四,2)。器身颈部饰兽面纹一周,纹饰和盖面相同,以两耳为间隔,纹饰带上、下界以细阳线,其上、下另有一周凸弦纹(图八四,4、5);圈足饰凸弦纹两周。器盖内(图八四,1)和器内底(图八四,3)各铸铭文1行4字:亞高父甲。器盖、器身、提梁均为双合范铸造,提梁两端兽首内有范土。捉手径3厘米,器身口径7.2~7.4、通高25.6厘米。重克(图八五;图八六)。
盘1件(M∶84)。敞口,卷折沿上翘,方唇,浅盘,上腹微鼓,下腹斜内收,平底,大圈足微外撇,下折成阶,足底较平,上腹附双耳,耳顶面高出口沿近三分之一。上腹饰一周变形兽面纹,兽面为方形目外凸,双身横列,中间以花瓣扉棱为鼻,以两耳间隔为两组,每组兽面纹分三层,上层为立刀纹,中、下层为雷纹,足为云纹,尾部为扁长雷纹,两耳处腹壁饰云雷纹(图八七,1);圈足饰四组目云纹,每组椭圆形凸目眼珠横凹,两侧饰对称斜角云雷纹(图八七,4)。内底铸铭文4行21字:内(芮)白(伯)拜稽首敢乍(作)王姊盘其眔倗白(伯)邁(万)年用郷(享)王逆侜(图八七,2;图八八)。四分合范一次铸成,腹、足及耳下腹壁均可见四条竖向范线,耳为嵌铸,耳根部、外底有少量范土。外底有菱形细阳线加强筋(图八七,3)。口长径30.2、短径29.8、圈足径18.8、通高9.6厘米。重克(图八九;图九○)。
盉1件(M∶81)。器盖为椭方覆钵形,子口,小方唇,顶面有双兽首桥形钮,一侧有桥形鼻钮,器盖和器身以“8”字形链环和桥形鼻钮连接。器身为侈口,方唇,高领,圆鼓腹,四分裆,四圆柱足。器身上腹部伸出一斜翘扁圆管状流,末端较细;与流相对的一侧颈腹部有一龙首桥形把手,把手顶面与唇部接一小桥形钮,钮内有“8”字形链环。口、领、腹横截面均呈椭方形。盖面周边饰一周鸟纹,分两单元,每单元四鸟分两组,每组两只,鸟首相向,以花瓣扁扉棱为间隔;鸟为长上喙,短下喙,上喙包下喙,弯卷前伸,冠羽后扬,尾端尖翘,下部足身平列,身尾尖细向下,身、冠间饰以横“S”状纹,以云雷纹为地,上、下界细阳线一周(图九一,2)。器身颈部饰鸟纹一周,分两组,以四瓣目纹和把手为界,每组两只,鸟首相向,间以花瓣扁扉棱,鸟纹与器盖上鸟纹略同(图九一,3);流饰简化蝉纹(图九一,1)。盖内铸铭文4行20字:内(芮)白(伯)稽首敢作王姊盉其眔倗白(伯)邁(万)年用郷(享)王逆侜(图九二;图九三)。器盖、器身、链分铸,器盖为双合范,器身为四分范畴,流侧两足为补铸,把手腔和“8”字环内有范土。器身口径11.8、流与把手间距24.4、通高27厘米。重克(图九四;图九五)。
戈13件。M∶93,直援,援身中间较厚,无明显脊棱,上、下刃缘向前聚收成锋,横截面呈梭形,援前部向一面弯折,援后部近侧阑处有两条鱼鳞形凸起,上阑扁平,下部仅有侧阑。直内略呈长方形,前宽后窄,前部略厚,中部有一圆穿,尾端圆弧。援后部一面近侧阑处铸铭文2字:用戈。长22.4、援身宽3.8、内尾宽2.7厘米。重克(图九六;图九七)。
(二)原始瓷器
共5件,有豆4件、带流壶1件。
豆4件。M∶,青灰色胎,胎为较粗瓷土,结构紧密,质地坚硬,内、外壁可见细小砂粒。内、外壁施青釉,釉面厚薄不均,有光泽,内壁釉面光泽较好,圈足近一半无釉,外壁呈浅*色。敛口,内斜沿,尖唇,深腹方折,外壁折棱凸出,内壁折沟明显,上腹外壁面内凹,下腹斜弧内收,圜底,喇叭形圈足,足底圆唇,圈足略变形。手制,轮修,盘内上、下腹转折处有规整旋抹凹槽和横向旋抹痕,下腹外壁有斜向刮抹痕,圈足内、外有横向旋抹痕。口径13、圈足径7.6、高7厘米。重克(图九八,1;图九九)。
M∶,青灰色胎,胎为较粗瓷土,结构紧密,质地坚硬,外壁面可见砂粒。内、外壁施青釉,釉面厚薄不均,有光泽。敛口,斜沿,尖唇,浅腹方折,腹壁折角明显,下腹斜收,圜底,喇叭形圈足。上腹外壁有凹槽一周。手制,外壁胎面有斜向和横向刮抹痕迹。口径12、残高4.4厘米。重克(图九八,2)。
带流壶1件(M∶、)。青灰色胎,胎为较粗瓷土,结构紧密,质地坚硬,外壁面可见细小砂粒。盖及器身内、外壁均施青釉,盖面釉部分脱落,泛白色,器身釉面厚薄不均,有光泽,局部有流釉现象,外底面无釉,呈浅橙色。盖为圆形,母口,盖面圆隆,小顶略内凹,外缘下折。器身为小子口内敛,圆唇,上腹斜,上腹中部伸出一管状上翘短流,下腹圆鼓内收,平底,矮圈足略外撇,底面平整。盖面有三周凸棱。上腹有三周凸棱,凸棱间饰波折纹。腹部贴塑简化兽首,圆眼,尖耳。手制,轮修,流为接制,釉面下可见横向旋抹痕,下腹釉面下有横向抹痕。器身口径5.8、圈足径12.4、通高21厘米。重克(图一〇〇;图一〇一)。
(三)陶器
仅有鬲1件(M∶3)。胎内夹石英、灰色和黑色砂粒,砂粒较细,密度较大,灰陶,口沿和上腹局部呈深灰色。侈口,卷折沿上翘,圆方唇,鼓腹,分裆,袋足,锥状尖足根。整器略显扁宽,外壁磨损较甚,砂粒裸露。沿外饰绳纹,多处绳纹被抹去;腹饰竖向细密绳纹直达足尖,抹压较甚,纹饰模糊;裆部饰横向细密绳纹,经抹压,纹饰均较规整。手制,轮修,口沿抹光,内壁抹平。一足外侧和腹部有少许烟炱。口径13.6、高10.6厘米(图一〇二)。
(四)玉器
共55件,有柄形器2件、鸟形器2件、堵头1件、蚕32件、蝉2件、戈1件、管2件、环1件、璜1件、牌饰1件、玉片9件、玉饼1件。
戈1件(M∶74)。深灰色泛绿,内尾局部受沁呈淡*色,略泛白。器身宽扁,援上、下刃平直,尖锋呈圭首形,斜内较短,前窄后宽,援与内接合处中部有一单面钻圆穿。素面,打磨抛光。长14.8、援身宽3.4~3.5厘米,内前端宽3.4、尾宽3.7厘米,厚0.3厘米。重34.5克(图一〇三,1;图一〇四)。
柄形器2件。M∶75,白色,器身局部受沁成铁*色。扁条形,柄首呈盝顶状,柄略束,器身两面略弧,两侧斜,横截面呈扁方形,末端收成榫状。末端一侧残存半个穿孔。柄首两面饰横“C”形阴线卷云纹,颈部两面上、下各饰一横“S”形阴线云纹,中间有两道凸弦纹,器身两面饰两列竖“C”形勾连云纹。打磨抛光。长10.4、最宽2、最厚0.6厘米。重25克(图一〇三,2;图一〇五)。
(五)其他
有石器4件,其中砺石1件、小石子3件。骨器仅有系扣1件。蚌(贝)器共件,包括蚌泡件、海贝枚、蛤蜊壳枚。
三、结 语
(一)墓葬年代M的年代可以通过随葬器物与已知年代的器物比较来获知。墓内出土青铜器可以分成早、晚两组,早期一组器物有鼎(M∶、、)、鬲(M∶)、壶(M∶90);晚期一组器物有鼎(M∶、、)、簋(M∶、)、鬲(M∶)、甗(M∶)、觯(M∶83)、尊(M∶)、卣(M∶)、壶(M∶)、盘(M∶84)、盉(M∶81)。早期一组器物的年代为西周早期,如M∶分裆鼎与河南鹿邑长子口墓M1出土鬲鼎[1]、上海博物馆藏亢鼎[2]形制相近,M∶圆鼎与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M87出土“作宝彝鼎”[3]、北京琉璃河M∶19鼎[4]形制相近,M∶鬲与陕西宝鸡纸坊头M1出土“夨伯”鬲[5]、河南鹤壁庞村号鬲[6]形制相近,M∶90壶与宝鸡竹园沟M13出土“父己”壶[7]、山东滕州前掌大M∶23壶[8]形制相近。晚期一组器物的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M∶方鼎与宝鸡茹家庄M1乙∶14鼎[9]形制相近,M∶圆鼎与山西天马-曲村墓地M∶5鼎[10]形制相近,M∶、(M∶75)簋与山西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M∶簋[11]、曲村M∶4簋[12]、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卫簋[13]形制相近,M∶尊与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丰尊[14]、茹家庄M1乙∶34尊[15]形制相近,M∶卣与上海博物馆藏繁卣、效卣[16]形制相近,M∶壶与陕西宝鸡茹家庄M1乙∶19壶[17]形制相近,M∶84盘与年陕西长安普渡村出土长甶盘[18]形制相近,M∶81盉与陕西扶风齐家村78FQM19∶42盉[19]形制相近;M∶3陶鬲与山西洪洞县永凝堡墓地YM9∶4陶鬲[20]形制相近。由此判断M的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阶段,明显早于横水墓地M1和M2的年代[21]。
(二)墓主国族、身份和埋葬礼俗
这座墓葬体量较大,墓底面积为20.6平方米,深达14.3米。葬具为两棺一椁。墓主头向西,为35~40岁的男性。墓内有殉人6名(头向西者4名、向南者2名,俯身者5名、仰身者1名),殉狗2只(头向西和向南各1只)。有腰坑。墓口东侧有三个柱坑,南、北两侧有四个斜洞。随葬品种类丰富,青铜器除没有乐器外,种类基本齐全,数量多,特别是随葬了大量有铭文的青铜礼器,铭文有“伯”“倗伯”“倗姬”,还有“鲁侯”“芮伯”“太保”和日名铜器等。随葬的原始瓷器当是南方远来之物,被视为珍品入葬。墓葬东部还有一座较大的陪葬车马坑。综合各种因素,我们认为墓主是西周王朝分封的倗国一代国君——倗伯。倗为媿姓,已为传世和出土青铜器铭文所证实[22],其为商代*方的后裔,属文献记载的赤狄族群之一,几无可疑。到了春秋早中期之际,随着晋国的扩张,墓地不再使用,倗国可能被晋国吞并而灭亡,或迁徙他处。值得注意的是墓主为俯身直肢葬式,横水M2的墓主倗伯也是俯身葬式,这在横水墓地高级别贵族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关于商周时期的俯身葬,以往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