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中国教师》()
[摘要]德育为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原则,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和管理往往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忽略了这一要求,使得学校道德教育边缘化。本文在剖析当前高中道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中学生心理特点和道德发展规律,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探讨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善班级管理的德育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班级管理核心价值生活素养道德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指出,学校教育工作应当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同时,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倡导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照这一要求可以发现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在整个国家育人环节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赢得青少年,方能赢得未来。审视当前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发现问题,按照新的要求创新班级道德教育工作,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是摆在每个班主任面前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问题
(一)面对价值多元化趋向,班主任对道德教育选择回避或忽略的态度
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文化的富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不可避免地呈现价值多元的取向。在信息时代,社会媒体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负面报道也使得德育工作者摸不清学生道德教育的具体方向。类似的种种因素使得道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处于被忽视或是被边缘化的倾向。
(二)应试教育价值取向使班级管理中的道德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迫于多年应试教育的压力,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以智力和分数为重,学习成绩成为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首要评判标准,也是一个教师教学成果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学校对教师的评优表模、职称晋升、绩效工资的发放都要通过量化考核来决定。这种由应试教育引起的“升学率第一”“分数压倒一切”的错误价值导向造成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不少学校认为德育成效不可能立竿见影,还不如把学生关在教室,死揪成绩来得安全、实际。于是,不惜牺牲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来换取可怜的分数。所谓的成才先成人也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或者搞点不痛不痒的活动走走过场。在此背景下,班级管理中的道德教育被严重弱化。
(三)学校德育目标理想化,内容知性化,手段简单化,严重脱离学生实际
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未必能得到清晰的回答。在班级管理中道德教育往往被简化为常规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纪律,专心学习,不谈恋爱,这成了道德教育的全部。此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谈不上让学生有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和道德美感的体验,造成班主任道德教育教条化。道德知识无法内化,难以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此外,学科老师在教学中受高考应试的需要,忽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忽略挖掘学科知识、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所有这些导致班级道德教育严重缺乏实效。
二、班级管理中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德育生活化的理论
16世纪80年代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发展,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此外,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即生活”,倡导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结合中国实际和实践经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前人理论与实践充分说明要取得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不离开生活、社会和实践。
(二)现代道德教育的价值观理论
道德教育是为了服务人的发展,它应该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价值和地位。我国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说,“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法则。个性和智慧的解放是教育最高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是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胡锦涛同志指出,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承认教育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教育对象视为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并充分尊重他们。道德教育可以使人深刻地认识自我,焕发人自主、自觉、自尊的生活和工作,从而满足人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需要。只有这样,个体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选择和谐地和他人共处。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太具急功近利的工具性色彩,注重整体,忽视个体。过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