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医学进展及展望
我国老年医学进展及展望
我国老年医学进展及展望
健康指南 1999年第4期第0卷 专家论坛——寿命延长面面观
作者:吴青 王新德
在过去的5年中,我国老年医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有些研究来自国际合作项目。目前我国老年医学的研究已由80年代针对老年人进行一定数量的医院病历分析、地区疾病调查、老年人生理参考值测定、对长寿老人百岁老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监测,发展到了今天对老年人心理活动、社会状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流行病学、老年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老年流行病学研究
老年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宏观地调查了解某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发生频率及流行趋势,分析研究与这些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或病因。老年流行病专家结合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即将到来的实际,开展了有关的研究工作。如北京地区3440例老年人抽样调查发现,导致老年人工作能力及生活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健康因素,城乡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差异。12省市自治区20083名老年人(城市9889名,农村10194名)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和患病率低于城市,老年人群中需要长期照顾的比例约为6%,积极防治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有效手段;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亟待解决,城市应进一步发展家庭病床。对老年人疾病和死亡原因的调查表明,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仍为重点,老年常见病前10位依次为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贫血、恶性肿瘤、主动脉硬化、肺气肿、肺结核、糖尿病。目前,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糖尿病有增加趋势。对长寿老人和百岁老人的纵向调查研究认为,长寿老人迫切需要解决:一是经济救济;二是改善医疗条件;三是改善住房条件。维持长寿的原因之一是家庭护理和及时治疗那些常见的老年病。此外,对骨质疏松及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已达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
老年医学基础研究
近年来在衰老遗传学说基因研究中发现,遗传控制虽起关键作用,但并非单一基因决定,而是一连串基因激活和阻抑,并通过各自产物互相作用的结果。DNA并不像原先设想的那样稳定,包括基因在内的遗传控制体系可受内外环境,特别是氧自由基等损伤因素的影响,加速衰老过程。因而,在延缓衰老方面,人类是大有可为的。另外在对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理研究中,发现了早老素Ⅰ和早老素Ⅱ,并认为脑老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痴呆发生的基础和条件,β淀粉蛋白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老年呼吸病的研究发现,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数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可能与反复感染迁延不愈有关。
老年医学临床研究
五年来老年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明显提高。
首先,在大中型医院中开展了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介入性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可以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的不同程度给予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放置支架、激光、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大大地提高了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效果,使老年人接受介入性检查和治疗已不是禁忌,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对老年高血压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普查及群体防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使得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坚持每年健康查体,做到了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使患者多数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开展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一方面了解老年人24小时的动态变化特点,另一方面有助于高血压的诊断及帮助临床医师选择药物剂型、剂量和方法,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第三,对老年帕金森病的研究是神经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近几年对该病的病因、神经生化、动物模型、发病机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都有长足的进步。帕金森病的病因研究涉及了遗传、外源性*物和老龄化等方面。即在一定的遗传缺陷时,外源性*素可使黑质、纹状体等色素神经元氧化代谢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促使了帕金森病的发生。在对脑血管病的系列研究中,将流行病学资料程序化,建立监测数据库,注意控制高危因素,针对不同指标变化进行干预治疗,也收到较好效果。
第四,在老年消化疾病的临床研究中,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消化道血管畸型的发现率逐年上升,认为动脉造影在血管病变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可以明确出血部位,而且可以通过动脉导管对某些类型的出血进行安全有效的栓塞治疗。此外,研究还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发展的主要启动因子。
第五,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保障是近几年来倍受重视的课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机体各脏器的储备功能减退,在一个手术的“打击”下,围手术期内随时有出现并发症的危险。重视心、脑、肺、肾的保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另外,老年呼吸系统的研究重点仍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肺结核及肺癌。慢阻肺呼吸衰竭仍为其急症,早期给予呼吸兴奋剂,可使二氧化碳储留得到改善。有些学者提出老年肺心病患者全血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治疗,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增强抗炎能力,提高治愈率。肺性脑病多伴有营养不良,强调应给予适当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增强机体的能量储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老年肺炎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发病隐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以非呼吸道症状为首发,其中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多见,肺部体征不典型,应注意鉴别诊断。据调查,肺结核的患病率近年有回升趋势,误诊率高,老年人肺结核有典型症状者仅占25%,并发症多,初、复诊者胸部X线多为病变广泛、空洞型,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老年医学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寿命提高很快,但质量不够高。主要表现为:1、老年期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2、进入老年期后存活率较短;3、进入老年期后的余寿中,预期健康寿命只占1/3左右。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如何实现健康的老龄化?是摆在我们老年医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老年人面临许多问题:如退休、丧偶、子女婚嫁、配偶生病等。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退,很容易发生抑郁等心理障碍,抑郁给老年人带来的痛苦是多方面的,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所以社会应给予老年人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2、重视老年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健康老龄化的着眼点是群体的健康寿命,但群体的健康长寿是以个体的健康长寿为基础的,首先这个群体要有健康的个体老龄化。我们应继续从群体角度宏观地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了解各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流行趋势,分析研究与这些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因为这是科学制定“三级预防”对策的先决条件。要求在老年余寿中尽可能减少生活不能自理的年限,减少残疾的年限,推迟、减缓衰老和器官受损和失灵,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等。
3、拓宽思路,深化基础与临床研究。继续开展对人类衰老机理及延缓衰老、推迟器官功能受损的研究;对与老年相关的慢性疾病致病因子的探索;对老年人认知和记忆的研究;对早老性痴呆的多学科研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寻找新的突破。
4、今后人口的年龄结构以老年型居多,老年人健康是全民健康状况的最终和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中青年健康状况的检验。因此,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健康的老龄化,对全民保健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对策,为促进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而努力,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新德 研究员 44岁,在解放*总医院从事老年医学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兼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秘书;中国老年学学会抗衰老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骨质疏松委员会北京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老年医学会委员、秘书;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写专著5部。
吴青 副主任医师 74岁,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老年医学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神经病学学会主任委员。从事神经病学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对脑血管病、帕金森病、老年神经病学和神经心理学有较深的研究。
● 养生名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
● 养生名言;有些人到了老年才第一次体验自己的青春。——保罗
● 养生名言:一个古稀老人有时会比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更充满欢乐和希望。
——奥.霍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