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我们总能碰到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有一个困惑:“人工耳蜗术前的检查怎么这么多”。
对于耳蜗手术患者上述完善的术前检查都是必须的,主刀医生及听力师将结合所有听力学结果判断患者的听力水平及性质,主客观听力损失要相互印证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这也是人工耳蜗手术成功的基础。
那么今天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这些术前检查!
(一)听力学检查
听力学检查大体上分为主观和客观听力检查
1.主观听力检查:需要患者的配合,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与患者对检查方式的理解和配合相关。测试需要清醒,应尽量选择患者状态较好时进行。
(1)纯音测听
纯音听阈测定是判断听敏度的最基本标准的行为测听法。纯音测试时,听力师需要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怎样配合,患者听到声音要做出反应。被检查的病人年龄、智力、文化程度及配合程度都会影响该检查结果。6岁以下小儿可采用小儿行为测听法获得阈值。
(2)声导抗
包括鼓室图和镫骨肌反射。该测试可以反应中耳功能。
(3)言语测听
言语测试是评价听功能的重要检查项目,可以检查受试者能否听到言语声并识别不同的言语声。测试时,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言语认知水平选择适宜的开放式或闭合式言语测试材料,可分为言语识别率和言语识别阈测试。对于纯音测听的结果与言语测听的结果明显不符的患者,要考虑是否存在蜗后病变。
(4)助听效果评估
包括助听听阈测试和言语识别测试。主要评估患者使用优化后的助听器可以达到的效果
2.客观听力检查:无需患者配合,婴幼儿检查时需要镇静。
(1)听觉诱发电位
①气、骨导ABR(听性脑干反应)
客观检查听神经和脑干功能障碍的方法,评估受试者的双耳听力水平和听力损失性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婴幼儿和不能配合纯音测听的患者的听力检查以及鉴别伪聋和蜗后病变(听神经病、听神经瘤)
②ASSR(听觉稳态反应)
ASSR由多个频率持续的调制声音信号诱发而产生的大脑反应。可同时得出多个频率的听觉反应。用于客观评估患者的听阈,测定听损患者的残余听力。
③40HzAERP(40Hz听性相关电位)
40HzAERP通常使用40次/s重复率的Hz或1KHz短纯音引出,其反应阈值与纯音听阈相关性较好,可用于评估1kHz以下频率的听阈阈值,弥补ABR在反应低频听力时的不足。有助于了解婴幼儿的残余听力。
④耳蜗电图
在给声刺激时,从耳蜗可以记录出多种电位变化,统称为耳蜗电位。主要包括微音电位(CM),总和电位(SP)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临床上通常把这三种耳蜗电位称为耳蜗电图。通过耳蜗电图测试可反应患者耳蜗功能。CM的结果可以和其他结果一起,综合诊断蜗后病变。
(2)耳声发射
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及鼓膜传导释放入外耳道的音频能量。目前已确认这种能量来自于耳蜗外毛细胞的主动运动。多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蜗后病变的鉴别及听力损失的动态监测。
3、前庭功能检查:多用于有眩晕病史且能配合的患者。
(二)影像学检查
耳蜗术前的影像学检查通常包括颞骨CT和内耳MRI
(1)颞骨CT
CT检查主要显示的是骨质结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患者的耳蜗结构,是否伴有内耳畸形、面神经畸形?
不同程度的耳蜗畸形都有可能导致耳蜗术后效果的差异化,在术前医生可以通过CT预估术后效果,帮助患者及家属设定合理的期望值。
(2)内耳MRI
MRI检查主要是为了观察神经的结构。我们上文提到听神经主要就是根据内耳MRI判断其发育情况的。此外对于骨化性迷路炎的患者,MRI可以提示我们骨化的位置和程度,以指导临床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