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uky.Zhou编辑:L.Y
“小时候家人总是取笑我牙尖嘴利,长大后就适合当律师。没想到我当真的进了律师这一行。其实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那么自然而然,一帆风顺的。因为种种因缘际会,一路走来,我在冰火中反复煎熬,写下了这一篇人生之歌的序曲。”
壹
“薛定谔的开始”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除了第一志愿我其他志愿都填了法学。一方面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认为律师行业可能不是我可以驾驭的;另一方面也源于外界对法律专业的唱衰。但终究敌不过妻不如妾的亘古不变的定律,尽管我的第一专业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大学期间内我仍选择了法律作为第二学位。
就连通过司法考试,也是老天爷垂怜。分的成绩,简直是老天爷给予我的同情分,看着这个分数,大三一整年都悬梁刺股的我不禁感叹自己的命运当真是“小姐心丫鬟命”。
后来,因为考研失利,坐不住的我就开始找工作。面试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进律所面试的时候还差点拍桌子和律所主任吵起来,只因他觉得我的职业规划太过异想天开,一上来就想攻高端业务,不接地气。尽管后来接到了第二次面试的律所的Offer,我还是下不了决心投入工作,后来还是因为有同行的朋友,才决定进入律所工作。
每一个偶然的机会集结起来,最终导致必然。不知道平行宇宙的我在做何种工作,总之这个宇宙的我,被命运推进了律师行业,踽踽独行,走向未知。
贰
路难免不平
律师绝对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职业,我还记得上班第二天,老板扔过来一份建设工程合同的文件让我审核,我满脸问号的样子。急忙去知乎搜索一下合同审核是什么意思,彼时我正独自一人在顾问公司办公,无法咨询同事,内心焦急而茫然。知乎、百度、微博都没有能给出答案,按照自己的理解硬着头皮进行了第一次修改。诸如此类的还有起草起诉状、准备证据册、撰写法律回函、撰写法律意见书、风险提示书。每天上班,内心都高呼妈妈咪呀,为何从来没人告诉我这世上还存在这么多类型的文书。每天都被倒逼着进步,因为需要撰写一篇法律文书,而在十分钟内快速啃完并消化一部法律;因为需要出具一个方案,抓破头皮写到半夜十二点。
业务上的挑战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无法从完成业务中得到成就感。高年级律师们总要将我写的东西改的面目全非,尽管文无第一,但每次都被KO到血条全空实在是挑战心理承受力。
每次被工作虐地找不着南北的时候,我就会进行灵魂的拷问,咱能不能换个职业呢?或许是还没参透“沉没成本”的真谛,每次只要一想到老娘出了那么大劲才考过司考,此时放弃真是得不偿失,于是尽管每个夜晚都决定放弃,但第二天还是爬起来去继续迎接挑战。
后来渐渐地也能自己总结审核合同的要点,也能独立处理一个案件,面对客户的时候也懂得虚张声势扮猪吃老虎。大概这就是成长。
律师行业真的很难在初期就获得征服的快感,除了实务对于执业经验的硬性要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回报比太低。
准备司法考试时,司考培训机构简直把通过司法考试誉为人生之光,仿佛拿着法律职业资格证,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当上CEO,迎娶高富帅。但现实的工资单却会狠狠甩你一耳光,大声提醒你,别做梦了快醒醒。
有人说律师行业类似于学徒行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低年级律师在工资待遇上被压榨是必然的。同时因为低年级律师没有工作经验,没法为律所创造价值,所以不让低年级律师倒贴管理费,已然是人道主义之举了。求职之初,了解到低年级律师的行业待遇的时候,我就跟友人戏谑,家乡县城里小饭馆的洗碗阿姨工资都比我高。但也有人举着胡萝卜在你面前吊着你,劝你别气馁,虽然现在身处沟渠,但仍然要心有明月啊,未来的前景还是光明的!对此我的回复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明月并不是面包,它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来说并无意义。
而寻找造成这种畸形现状的原因,需要往前回顾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因为截止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从来没有出现过法治的观念,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律师也不过在90年代兴起,整个行业松散且封闭,大家各扫门前雪,坚定个体户路线几十年不改变,也就导致行业没有规模效应,封闭式的行业现状导致整体观念的狭隘,确实容易寒了年轻人对这一行业的热忱的心。因为其他低门槛无任何技术含量的行业起薪大多都有两三千,而实习律师只能靠着父母的补贴去工作,这对于一个努力生活的成年人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件感到羞耻的事。故此,每次在抱怨过薪资过后,我总有一种愤慨,那就是年轻人加油干,迟早要在掌权的时候推动行业底薪的提高,用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推进行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毕竟未来终究是我们的嘛。
叁
灵魂的欲望是命运的先知
大概是傻人有傻福,我歪打误撞地进入现在的一个省城的律所,老板给予我很多机遇,譬如上班不够一周,就独自去国际论坛与各所主任外国同行谈笑风生,所以每次撕心裂肺懊悔自己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我都会在重复诵读霍姆斯的话中获得前进的力量——“你灵魂的欲望是你命运的先知”,我终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只要如同守夜人誓词那般“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律师业,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以上,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