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一视觉志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不一
烧伤、烫伤,应该是我们生活中极常见,却也极害怕遇见的伤痛之一。
平时只是被热油溅到、被开水烫到,就觉得疼的受不了。
而对于烧伤患者,不仅要忍绵延不绝的疼痛,并且伤口极容易化脓和感染,治愈后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因此,自古以来,烧伤治疗可以说是一项难度高、且时间长的系统工程。
如今我国在烧伤救治,尤其是在大面积烧伤救治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仅仅几十年前,烧伤治疗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说法:“一旦三度烧伤面积超过30%,病人必死无疑。”
而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以盛志勇为首的中国烧伤外科探索者的坚持和努力。
/01/
盛志勇是谁?
提到这个名字,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陌生。
甚至今年7月,盛老迎来岁生辰,也鲜有人知。
但他却是中国烧伤外科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烧伤开创者之一。
在从医的几十年时间里,让上万烧伤患者重获新生,治愈率达到99.8%。
这其中:
医院收治的病人;
有他在抗美援朝时救治的志愿军;
有他在下放时救治的危重病人;
有他在邢台、唐山大地震中抢救出的受难者;
有他赴中印、中越自卫还击战前线救的重残伤员
……
出生于年的盛志勇,父亲便是一名医生。
从小耳濡目染,治病救人的念头就放在了心里。
16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学校的考核极为严苛,到毕业的时候,当时一起入学的60人只剩下了23人,其中就包括盛志勇。
而在学习行医的过程中,他也渐渐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当时,战火还没停息,经常可以看到被烧伤,被炮弹炸伤的伤者。
但因为易感染,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烧伤患者的死亡率在当时极高,一旦三度烧伤面积超过30%,几乎就是宣判了死刑。
盛志勇想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点什么。
毕业后不久,他又独自前往美国进一步学习。
在美国学习的时间,他的导师不止一次的劝说他留下。
——“为什么不留下呢?在这里,你可以获得更成功的未来。”
——“我要回我自己的祖国。”
他始终记得入学医学院时,校长说那段话:“中国现在不是医生太多了,而是太少、太少了!少什么?少好医生、名医生,少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很有建树的医生!而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却是很难的。我希望你们能够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点什么!”
/02/
既然做了医生,哪里需要就要往哪里搬。
回国的盛志勇,几乎就没有停过治病救人的脚步。
年,他成为支援抗美援朝医疗队中的一员,主动走上战场,在炮火中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战士。
战场永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残忍。
“烧伤病人不少,因为美国部队用燃烧弹、汽油弹,很厉害的,粘在身上下不来,战士往往动作是用手去拍掉,一拍,手也受伤了……我们处理的主要是一些小面积的烧伤,因为大面积的烧伤可能已经在前面就死了。”
“在那些个日日夜夜里,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因为在前线,在那被战火烧焦的阵地上,我们的志愿军官兵在流血……”
为了尽可能的救助伤员,盛志勇和团队在沈阳建立了大型输血库,向前线运送全血,研制出淀粉海绵止血剂……
抗美援朝胜利后,年,盛志勇又奔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在从医的八十多年时间里,盛志勇两度奔赴战场,3次前往灾区救灾,先后去过16个国家执行救治任务。
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坚守。
更引领着中国烧伤外科一步步前进。
盛志勇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放射性复合烧伤的系统研究,并深入研究了烧伤脓毒症和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降低了发生率和死亡率。
在中国国内首先开展了休克期切痂和休克期复苏加用全血的研究,有效地控制烧伤患者的感染,提高了救治水平;
在我国最早组织开展低温储存皮肤的研究,领导建立了中国国内第一家液氮保存异体皮库,先后向20多个省、市医院提供异体皮,挽救了0多名大面积特重型烧、创伤患者的生命……
/03/
知乎上曾经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医院里你们看到过的最恐怖的科室是什么?”
有人在下面回答:
“烧伤科,尤其是烧伤科的ICU。”
烫伤、烧伤、爆炸、电击灼伤、化学物品灼伤……
一张张变形的脸,一副副烧焦的躯体,一声声痛苦的呐喊呻吟……
如炼狱一般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而这就是盛志勇和同事每天都要面对的场景。
年,一位女性因机房起火,全身95%烧伤,其中3度烧伤面积高达90%。
医院的时候,“皮开肉绽”,“面目全非”。
在那个烧伤死亡率还很高的年代,这几乎已经被宣判了死刑。
面对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盛志勇握紧了手里的手术刀。
前后38次植皮和整容手术,长达20年的追踪治疗。
不仅挽救了她的生命,也让她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这个女性,也被世界医学公认为奇迹。
而这样的奇迹,在盛志勇行医过程中,一直发生着。
——其实所谓奇迹,不过是有人不肯放弃。
年,一个炼钢废物处理池发生意外,现场6名员工全部烫伤,其中两人%烧伤,肌肉大面积坏死,呼吸衰竭……
命悬一线。
为了拯救这群年轻的生命,盛志勇和同事立刻组建了抢救小组,开始手术,而他将最大的风险和最繁重的救治留给了自己。
其中一名%烧伤的工人,一个月内进行了8次抢救性手术。
最终,6名烧伤的工人,包括那两个%烧伤的病人,全部得以存活。
年,盛志勇和团队成功救治8名濒危的“烧伤创面脓毒症”患者;
年,他和团队收治重烧伤患者人,无一人身亡;
年,他们又将10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人的精神和灵魂,都需要有生命作为载体,我们医生的使命,就是拯救被损毁的生命载体,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生长出新的希望。”
“当医生就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把生命看得比一切都重。”
这是盛志勇常常挂在嘴上的话。
竭尽所能,只让更多的人,获得生的希望。
/04/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言论:
“烧得这么严重,还不如不救”;
“就算救回来,生活也毁了”;
“不如放弃,死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当一些人肆意抹杀一个生命时,另一群人却在努力挽救一个生命,并努力让这个生命找回生命的尊严。
盛志勇始终坚定:“作为医生,不能把病人抢救回来就完了。”
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把人从生死线上拉回来,还包括身心、外貌和身体功能的康复,让他们能够生活自理,并重新走入社会。
为了这个目标,早在上世纪80年代,盛志勇就和同事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烧伤患者功能康复的研究。
他们在国内最早研制出了适合烧伤患者涂的化妆油彩,解决了烧伤愈合后的皮肤和正常皮肤的色差问题;
他和团队经过反复研究,成功找到方法,使烧伤患者治愈后的皮肤恢复出汗功能。
他们还总结了一整套的康复疗法,让四肢疤痕挛缩畸形、长年卧床的患者能够重新站立……
“困难很多,但总要一点点的克服。”
此前在救治被烫伤面积%的工人时,病人的双腿已经大面积坏死,露出白骨,“双截肢”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盛志勇和他的同事却选择了更难的那条路。
他们深知如果两条腿都被截肢后,会给病人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困扰,于是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要化不可能为可能。
整整两个月不停歇的治疗护理后,右腿虽然坏死的肌腱不能再生,但左腿却保下了,使他能够借助拐杖直立行走,而不必束缚在轮椅上。
治病救人,治了病就可以救人吗?可不一定,有的人得到了生命却失掉了幸福,好大夫要考虑全面,要为病人的幸福想办法。
盛志勇将这样的信念贯彻在了行医的每一天。
/05/
年,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
已经是95岁高龄的盛志勇得知消息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赶往事故现场,指导救治还处在危险期的重伤员。
随后他又代表“盛志勇烧创伤公益基金会”向医院两次捐赠共计余万元的医疗药品和物资。
这么大年纪,好好歇着不好吗?
但盛志勇却有自己的坚持,在他心里,在生命未完结之前,有一份热,便发一分光——纵然辛苦,亦是值得!
不仅仅是治病救人,他更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学生。
“我国烧伤救治领域后继有人,是我最感欣慰之事”。
可以说,中国烧伤科目前的中坚力量,很多都是盛志勇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还记得盛志勇在学校时,校长说得那句话: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却是很难的。我希望你们能够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点什么”。
而他用一生实现了幼年〝治病救人〞的理想。
也用一生阐述了“医生”二字所囊括的责任与沉甸甸的力量。
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不外如是。
资料来源:
《医者仁心》:烧伤救治专家—盛志勇
《活着,因你而美丽》作者马泰泉
《盛志勇:在烧伤领域建树特别功勋》新华网
《百岁盛志勇:抚平患者灼热的伤痛》光明日报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