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分析
王芳陈小婉徐百成刘晓雯朱一鸣陈兴建郭玉芬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大概有3.6亿耳聋患者,其在发达国家新生儿中的发病率大约是3‰,在耳聋患者中,超过半数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其中缝隙连接蛋白beta2(GJB2)和线粒体DNA(mtDNA)AG是目前较为常见的致聋基因,本研究将耳聋致病基因型与患者听力学表型、发病年龄相结合进行分析,探讨耳聋基因型与相关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2厦门地区遗传性耳聋流行病学调查王旭东洪拥*陈艺文
*秋英李庆阁
耳聋是一种人类最常见的感觉神经系统缺陷,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先天性疾病。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网站统计,我国听力残疾者有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3.51%,且每年约有2-3万新生聋儿出生,其中约50-60%的聋儿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遗传性耳聋的常见致病基因为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此外,耳聋基因的突变类型及突变频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族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明确耳聋的分子病因,实行早期干预和治疗是降低耳聋发生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厦门地区耳聋人群的常见分子病因学特点,本研究采用基于实时荧光PCR的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对医院的例耳聋患者的唾液标本进行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rRNA4个基因20个位点的检测,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从而探索在厦门地区开展高危人群及新生儿的遗传性耳聋检测的必要性和意义。
3老年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听觉康复效果分析
刁明芳孙建*林勇生贾仲红刘阳田芳洁我国自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年国家统计局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5.5%。各种原因所致的听力障碍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60岁以上人群中听力障碍个体占11.04%,听力障碍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疾病之一。传统助听器可以改善不同程度的耳聋,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多选择佩戴助听器,部分重度感音聋患者助听效果不佳,极重度感音聋患者的助听器只能提供有限增益,即便是最先进的助听器也无法满足助听效果,这类患者最佳的治疗选择是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本研究目的是根据术后助听听阈改善和言语识别能力,判断60岁以上的极重度语后聋患者是否从CI受益。
4突发性耳聋患者内淋巴积水的客观影像检测
赵鹏举刘阳王庆*
赵丹珩孙建*
突发性耳聋(以下简称突发聋)是一种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也称特发性突聋,按中华医学会标准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低频型,高频型,平坦型,全聋型。目前普遍认为低频型发病机制是内淋巴积水学说,但相关的临床研究很少;全聋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学说,是否也存在积水,尚未得到临床证据。随着内耳核磁成像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了梅尼埃病患者内淋巴积水的影像学证据,而突发性耳聋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找低频突发聋患者内耳内淋巴积水的客观影像证据,并初步探索全聋患者在其发病机制中是否也存在内淋巴积水的病理改变,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例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实践研究
张晚霞孙慧红*霞李一辰
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北京市已开展20余年,筛查转诊运行和管理模式完善,防聋成果显著。但是,普遍开展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对迟发性、渐进性的听力损失患儿和药物敏感性聋患儿却不能早期发现,已渐成听力学家们的隐忧,幸运的是近年来逐渐兴起并已规模化的耳聋基因筛查对此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惠民项目,历史性的将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推上了新台阶。首都医科医院自年起开始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的联合筛查,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和改进联合筛查流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3万例联合筛查及诊断资料的数据分析,进一步阐述联合筛查的意义所在。
6中耳阻塞性炎对鼓室成形术的影响
杨东辉梁敏志谭向杲
随着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方式在不断改进,更趋个体化、精准化、微创化。因鼓室病变组织阻塞导致的鼓窦、乳突区的炎症改变,亦即本文探讨的中耳阻塞性炎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情况,术中是否应彻底清除病变,其对术后干耳及听力是否有影响,是临床常面临困惑。年2月~年2医院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随机抽取47例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术式,以观察其疗效。
7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治疗鼓膜穿孔的临床研究
杨启梅张文韩想利刘晖张瑾王冰景阳
颞肌筋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修补鼓膜理想的移植材料。然而,有研究发现颞肌筋膜的不均匀收缩常引起中耳术后修补鼓膜的回缩、听骨粘连和再次穿孔,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软骨-软骨膜复合移植物因为有软骨所以稳定性强,能抵抗中耳负压,NeumannA等研究发现复合物移植后对声音传导没有明显损害,可能也是一种修补鼓膜比较理想的移植材料。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有学者开始使用耳内镜替代显微镜进行了部分耳外科手术并获得了成功。国内也有学者报道关于耳内镜在鼓膜修补术中的应用案例。本研究耳内镜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物鼓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结合了耳内镜和耳屏软骨-软骨膜的特点,与传统显微镜下颞肌筋膜鼓室成形术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的效果及价值。
8LVAS患者3D-FLAI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刘颖曹代荣方哲明顾晰邢振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VestibularAqueductSyndromeLVAS)的认识最初得益于颞骨断层扫描的观察,并提出该病的最初诊断标准。MRI内耳水成像作为LVAS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患耳迷路形态改变的认识已有许多报道,我们前期观察到LVAS患耳内淋巴囊体积与听力损失程度无相关,另提出骨性前庭导水管内存在疝出的外淋巴间隙的推测,然而这些研究限于形态学观察,无法阐述LVAS发病机制。对于能反应迷路内淋巴液成分的MR信号变化除Sugiura个案报道外,尚无专题研究。我们利用对液体成份变化高度敏感的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hree-dimensionalfluid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3D-FLAIR)序列观察LVAS迷路信号变化,探讨LVAS迷路信号与患者年龄及听力损失的相关性。
9醛固酮对豚鼠耳蜗功能及AF9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
秦丽章碧云钟时勋
梅尼埃病(Meniere’sdisease,MD)为常见内耳疾病,其典型症状为间歇发作性眩晕(每次持续数小时)、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觉损失、耳鸣及耳胀满感。目前一致认为耳蜗内淋巴积水(EndolymphaticHydrops,ELH)为该病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醛固酮(Aldosterone)在人体中主要调控钠钾代谢及液体容量平衡。研究发现醛固酮可诱导内淋巴积水形成,但作用机制仍不清。在内耳中AF9蛋白与醛固酮一同参与内耳内淋巴调节的相关机制亦缺乏相应的研究支持。醛固酮可能与AF9分子相互作用参与耳蜗内淋巴代谢调节。为此,采用醛固酮构建内淋巴积水模型,研究AF9在耳蜗组织中的表达及醛固酮对AF9表达及耳蜗功能的调控作用机制,进而探讨内淋巴积水形成的可能分子机制,为梅尼埃病的发病机理寻找新的理论依据。
10CMC-TAT蛋白转导肽纳米载体体外转染效果评估
唐朝颖韩维举邓雄威王方园
袁硕龙杨仕明吴南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多种miRNA在小鼠耳蜗中高表达,其中miR96被证实与耳蜗毛细胞的分化、发育及人类听力损失密切相关。选择合适的载体将miR96递送至内耳是实现其外源性干预的关键。最常用的载体为病*载体和非病*载体。近年来,非病*载体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纳米载体以其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等优势,成为较理想的miRNA载体。羧甲基壳聚糖-TAT蛋白转导肽纳米载体(CTNs),是由羧甲基化的壳聚糖(CMC)与TAT蛋白转导肽通过自组装方式合成的纳米颗粒。本研究以乳鼠耳蜗基底膜为研究对象,以CTNs为miR96载体,评价标记花青染料荧光(cy3)的miR96mimics的转染效率,探索非病*载体携带miR96内耳转染的可行性并为其在耳聋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11HA-bPEI纳米颗粒携带Atoh1质粒豚鼠耳蜗转染观察
王方园陈志婷邓雄威吴雁张悦
杨风波杨仕明吴南
选择理想的基因载体一直是内耳基因治疗研究的难题。理想的基因载体应该是既能靶向地进入目的细胞,又能在目的细胞内有效地释放目的基因,且不会对目的细胞产生与治疗无关的*副作用。目前比较常见的基因载体是重组病*载体,但病*类载体也有很明显的缺点。因此,非病*载体,包括阳离子脂质、阳离子聚合物等,由于其低成本、无免疫原性及修饰后的低*性近年来逐渐成为耳科学及其他以再生为目的的基因治疗研究所需载体的新选择本研究利用可生物降级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修饰分支型聚乙烯亚胺(branchedPolyetherimide,bPEI)纳米复合物颗粒,包载Atoh1-EGFP基因质粒,通过圆窗膜途径转染正常豚鼠耳蜗,观察其转染效率及可行性。
12顺铂损伤后幼年斑马鱼侧线毛细胞STAT3的表达及意义
翁宇航陈飒周金章刘惠刚龙孝斌
顺铂(cisplatin,CDDP)作为临床常用化疗药物,其应用一直因其耳*性及肾*性而受到极大限制,如何克服顺铂的*副作用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顺铂的耳*性可造成感音神经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的根本方法,是内耳感觉细胞的修复或再生;而对于有明确耳*性的药物,通过阻断其耳*相关通路,预防耳*性的发生,无疑是最佳应对方法。本文主要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及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斑马鱼侧线神经丘毛细胞顺铂损伤前后STAT3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毛细胞顺铂损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为抗顺铂耳*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3糖尿病性耳聋听力变化特点
*国威李国庆严晓菊吕萍李欢
刘晨郭维维杨仕明于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显示听力下降的发病与糖尿病有着密切关系,是其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然而临床上糖尿病发病被发现时一般较晚,糖尿病初期对听力影响并不清楚,相关的动物实验亦不多见。肥胖ZuckerDiabetesFat(ZDF)大鼠表现为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血脂和中度高血压,在生化代谢、组织形态改变和产生心血管并发症的血液指标与人类糖尿病具有极强的相似性,成为较理想的自发性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本实验通过检测ZDF鼠糖尿鼠听力,来分析糖尿病病发病前后听力变化的情况。
14动物前庭功能的评价方法
李亚乔月华杨仕明
前庭是内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耳蜗相同,发育早于耳蜗;随着各种前庭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大鼠“异食癖”晕动病模型、水貂呕吐模型等)不断建立,人们对该系统组织结构、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入;系统的动物前庭功能评价方法不仅对动物前庭的基础研究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对临床上前庭疾病的诊疗。评价人前庭功能的方法有很多:对半规管功能进行检测的冷热试验检查、对球囊斑功能进行检测的cVEMP、对椭圆囊斑进行检测的oVEMP等,由于人的实验研究受制于伦理学的限制,只有进行动物实验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前庭的功能和结构,不断提升前庭系统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本综述主要介绍几种用于实验动物的前庭检查方法,并简述其与临床前庭功能检查的异同。
15年龄与患病率差异及危险因素的耳鸣流行病学分析
田如如孙建*
耳鸣是一种常见症状,即在无外界听觉系统刺激时,发生于患者耳部或头部的声音感知。其声音各异,形式多样;可以一种单独的症状发生,也可与其他疾病伴随发生;可是间断的,亦可是持续的;可是单耳,亦可是双耳。由于耳鸣的形式多样,病理生理学尚未明确,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因而针对高发人群,采取及时有效保护措施,避免潜在的诱发因素,应成为现阶段研究及干预的重点。通过复习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对耳鸣的年龄特点、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6耳闷胀感病因及其机制探讨
周恩肖旭平
耳闷胀感是一个可能涉及到从外耳到内耳及听神经任何一部分听觉器官异常的常见症状,可表现为耳胀满感、堵塞感、压迫感,以40岁左右女性多见。本文就耳闷症状的病因及其机制做一综述,为临床更好的认识耳闷这一症状提供帮助。
17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听力植入技术研究进展
魏臣义赵守琴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是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临床表现多样。除了面部缺陷,患者通常伴有中重度的传导性听力损失。这类患者需要早期干预和治疗以减少对言语发育和社会适应的不良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人工听觉植入设备的出现,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的听力重建有了更多选择和听力获益。本文对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听力植入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8光遗传学技术在听觉研究中的应用
刘晨于宁
光遗传学以其基因编码,单一成分以及可以在复杂的组织中调控特定细胞的特点已经在神经科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光敏感蛋白的不断优化和多样化,各个生命科学领域都在尝试使用这一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声音信号在耳蜗内经过毛细胞换能后在螺旋神经节编码成电信号传入中枢。听力受损后,通过人工耳蜗的电极刺激螺旋神经节可以部分地恢复一定的听力,但会影响声音的分辨率。光学刺激选择性聚焦可以改善电刺激的局限,增加声音编码的分辨率。本文回顾了光遗传技术在听觉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在未来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的前景。
19过表达mitf基因腺相关病*的构建与鉴定
史珣贝林昶杨仕明吴南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位于小鼠6号染色体,人类染色体3p12.3–14.1位点,由Mitf基因编码的含有个氨基酸,分子量大小约为46kDa,具有组织特异性的,含有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bHLH-Zip)的二聚体结构。Mitf通过bHLH-Zip结构域识别位于靶基因启动子区上的E-box特异序列(CATGTG),结合后启动下游靶基因的转录。MITF对于黑色素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肥大细胞以及破骨细胞的发育以及维持细胞形态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MITF突变会造成多种疾病发生。本实验根据正常猪的mitf基因设计引物,经PCR扩增目的基因MITF,重组腺相关病*载体构建、包装、纯化、滴度测定以及表达鉴定,成功构建过表达mitf腺相关病*载体,为未来在mitf基因突变疾病的基因治疗中奠定基础。
20耳鸣网站对耳鸣人群调查初步分析
韩朝赵春丽张剑宁
主观性耳鸣多数持续时间长,有效的治疗办法不多,也不清楚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因此困扰着患者和医生。目前存在许多治疗措施中,获得支持较多的有效的治疗办法多数与声音治疗相关,而声音治疗具有借助目前互联网优势的特点,即患者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接受治疗的模式。但目前虚假信息太多,给耳鸣患者的进一步治疗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上述原因,设立了一个公益性的耳鸣网站,向患者和医生提供一个正确认识耳鸣的信息平台,希望摒弃虚假信息的影响,并探索向需要的患者提供免费远程声音治疗的模式。通过1年多的运行和对网站访问者的调查,试图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对耳鸣患者群体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网站建设以及耳鸣治疗新模式的开展提供依据。
21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的心理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李静刘宸箐吴子明张素珍
乙状窦憩室是指乙状窦侧壁或局部血管壁存在突入向乳突气房或颞骨皮质即突出正常轮廓憩室样改变,多表现为单耳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耳鸣,听力多无明显影响,颞骨CT可确诊.搏动性耳鸣发病基础是血管结构异常,多产生于颅腔、头颈部、胸腔的血管或其他结构的搏动性声音通过骨性结构或血管及血流传导至耳蜗,一般为客观性耳鸣。报道1例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