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上,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3个部分。耳的大部分(而不是全部)位于颞骨内。耳不仅能收集、改变、传导、放大和有差别地分析复杂的声波,还包含平衡觉的末端器官。颞骨基础解剖知识复习(点击可直接跳转)外耳外耳(externalear)由耳郭(auricleorpinna)和外耳道(externalacousticmeatus)组成。耳郭从头两侧伸出,突出的程度个体差异大。耳郭收集声波,然后将其沿外耳道传至鼓膜。因此,外耳也是听器内的第一个刺激改变部位。耳郭耳郭的外侧面为不规则的凹面,略朝向前方,有许多隆起和凹陷。耳郭弯曲的边缘称为耳轮(helix),在其后上部常有一小的耳郭结节(auricletubercle),又称Darwin结节。该结节在胚胎6个月时很明显。另一弯曲的突起位于耳轮的前方并与耳轮后部平行而列,称为对耳轮(antihelix),向上分为2个脚,两脚之间为三角窝(tsiangularfossa)。位于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弯曲凹陷称为舟状窝(scaphoidfossa)。对耳轮环绕着深而宽大的耳甲,耳轮脚或耳轮前端将其不完全地分为位于上方的耳甲区和位于颞骨道上三角表面的耳甲艇(cymbraconchae),经此可触及该三角。三角的深面为乳突窦(mastoidantrum)。在耳轮脚下方和耳甲前方的一小的弯曲,称耳屏(tragus)。耳屏向后突起,部分遮盖外耳门。与耳屏相对并与其以耳屏间切迹相隔的是对耳屏(antitragus),其下方为耳垂(lobul),后者由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耳垂柔软,不像耳郭的大部分有弹性软骨支持而较硬。耳郭的颅面有与外侧面凹陷相应的凸起,且据此命名,如耳甲隆起、三角窝隆起等。出生时,大部分耳郭的直线尺寸约是成年人的3/4,耳屏的长度和高度小于成年人的一半。宽度发育成熟年龄在5~11岁,长度发育成熟年龄在12~16岁。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腮弓的发育异常可能会产生严重畸形或袖珍耳,有时伴有中耳畸形和显著的听力受损。畸形耳郭可能是遗传因素造成的,由于暴露于致畸源或异常的宫内定位所致。一些常见的畸形已被确认,它们常以形状或发现者命名。PorterCJW,TanST.Congenitalauricularanomalies:topographicanatomy,embryology,classification,andtreatmentstrategies[J].Plasticandreconstructivesurgery,,(6):-.轻度畸形耳郭形状大致正常,仅轻微变异。1.达尔文结节(Darwiniantubercle)亦称猿耳(macacusear)。耳轮中上1/3交界处出现三角形或尖形结节状突起,该部相当猿猴耳郭尖端,为耳郭发育过程中的返祖现象。2.杯状耳(cupear)亦称垂耳(lopear)或猫耳(cat’sear)。耳郭呈杯状。按畸形轻重分为3度:Ⅰ度:仅耳轮软骨向前卷弯;Ⅱ度:耳轮与耳舟均向前卷弯,可呈不同程度招风耳状;Ⅲ度:耳郭明显下垂甚至成管状,称之为舟状耳。3.耳垂畸形(malformarionofearlobe)可有过大、过小或分叉,很少伴有其他畸形。4.颊耳(melotia)耳郭位于颊部两侧,外形多有异常。多伴外耳道、中耳畸形。下颌骨常发育不全。5.并耳畸形(synotia)耳郭呈水平位,其下部相对并连在下颌骨下方,外形可正常,但无耳垂,常有下颌骨、颊间隙或舌发育不全。6.招风耳(protruding)或称蝙蝠耳(batear)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畸形,多见于两侧。表现为对耳轮发育不全,不能很好蜷曲,耳甲软骨过度发育。耳郭上部较扁平,对耳轮形态消失,耳舟与耳甲之间的角度大于度(正常为90度)或完全消失,耳郭与颅侧面成90度角(正常为30度角)。畸形多局限于耳郭,个别合并有泌尿生殖道畸形。7.巨耳症(macrotia)耳郭形态正常但明显增大,多为双侧性。8.隐耳(cryptotia)也称埋藏耳(burriedear)或袋耳。耳郭上部包埋在头部皮肤中,耳郭软骨不能正常突出,颅耳沟消失,提起或压迫时可显现耳郭上部轮廓,耳郭中下部正常。常发生在右侧,男性居多。9.副耳(accessoryauricle)为皮肤赘生物,可含软骨;单发或多发;多见于耳轮角或耳屏前方,也可发生于颊部沿耳屏至口角的连线上。10.耳前瘘管(preauricularfistula)小耳畸形(microtia)耳郭小,形态异常,常合并外耳道及中耳畸形。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3级。Ⅰ级:耳郭明显畸形,但尚存在可辨认的部分标志。Ⅱ级:耳郭残迹呈垂直条状或前弯嵴状,可含有软骨。Ⅲ级:仅有一、两个不成型的软组织突起,位于相当于耳郭的位置上。无耳畸形(anotia)较罕见,耳郭全部缺如,几乎均合并外耳道闭锁和严重的中耳畸形,或见于先天综合征中。皮肤耳郭的皮肤延伸到外耳道并覆盖在鼓膜的表面。耳郭的皮肤很薄且没有真皮乳头,紧密地黏附在外耳道骨性部和软骨部,因此,外耳道皮肤炎症疼痛非常剧烈。外耳道软骨部的皮下组织较厚,含有众多耵聍腺(ceruminousgland)分泌耳蜡(wax)或耳垢(cerumen)。耵聍腺弯曲的管状结构与汗腺类似。分泌细胞在活动时呈柱形,而在静息时呈立方形,其外面被覆肌上皮细胞。耵聍腺的排泄管开口于上皮表面或进入附近毛囊内的皮脂腺。耵聍可吸收水分,从而防止外耳道皮肤浸软。耳垢也具有抗菌能力,但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公认耳蜡存在湿性和干性两种类型,这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干性耳蜡在东亚常见,而湿性耳蜡则在其他民族更常见。耵聍过多、积聚或嵌塞有可能完全性封闭外耳道,这会妨碍声音到鼓膜的传导,从而限制了鼓膜的振动。虽然耵聍腺和毛襄主要局限于外耳道软骨部,在外耳道骨性部外侧半的顶壁上也有少量的小腺体和细毛。相对封闭的外耳道内的温暖潮湿环境有助于鼓膜的机械反应。软骨框架耳郭是表面覆盖着皮肤的单块弹性软骨,它的表面形态与前述的隆起和凹陷相一致。耳郭软骨与周围组织通过韧带和肌肉相连,是外耳道软骨的延续。耳垂以及耳屏与耳轮脚之间无软骨而以致密纤维组织填充。在前方,耳轮向上弯曲处有一小的软骨性突起,称为耳轮棘(spineofhelix),耳轮另一端向下延伸为耳轮尾(tailofhelix),由对耳屏耳轮裂(antitragohelicinefssure)与对耳轮相隔。耳郭软骨的颅面有耳甲隆起和三角窝隆起与外侧面的凹陷相应,两隆起中与外侧面对耳轮下脚相应的对耳轮横沟(sulcusantihelicistransversus)分隔。耳桥(ponticulus)为斜行的嵴,越过耳甲隆起,也是耳后肌的附着部位。耳郭软骨有2个裂:其一位于耳轮脚的后方,另一在耳屏内。韧带耳郭的韧带分为非固有韧带和固有韧带两类。耳郭前后非固有韧带连接耳郭和颞骨:耳郭前韧带从耳屏和耳轮棘延伸至颞骨颧突的根部;耳郭后韧带由内耳甲后而至乳突外侧面。两条主要的固有韧带连接耳郭软骨各部:一是位于耳屏与耳轮间的强纤维束,从前方参与组成外耳道并形成耳甲的部分周界,另一是位于对耳轮与耳轮尾之间的纤维束。在耳郭的颅面尚有不明显的纤维束。耳郭肌耳郭肌包括非固有肌和固有肌两类。非固有肌连接耳郭至颅和头皮,使得耳郭作为一个整体运动。固有肌连接耳郭的不同部分。非固有肌非固有肌包括耳郭前肌,耳郭上肌和耳郭后肌。耳郭前肌(auricularisanterior)是3块肌中最小者,为薄的扇形肌,肌纤维起自帽状腱膜(epirranialaponeurosis)外侧缘,向耳轮棘汇聚。耳郭上肌(auricularissuperior)为3块肌中最大者,也为扇形肌,起自帽状腱膜,逐渐汇聚,以一扁薄的肌腱止于耳郭颅面的上部。耳郭后肌(auricularisposterior)由2个或3个肌纤维束组成,以短的腱膜起于颞骨的乳突部,止于耳甲隆起的耳桥。血液供应耳郭非固有肌的动脉供应主要来源于耳后动脉。神经支配耳郭前肌和耳郭上肌由面神经颞支支配,耳郭后肌由面神经耳郭后支支配。作用人的这些肌作用很不明显。虽然耳郭的运动甚微,但临床神经学研究指出,听觉剌激可引起这些小肌预期的反应,这种“交叉性耳反应”(crossedacouslicresponse)能够被肌电图检测到,从而可用来测定听力的阑值水平和脑干反应潜伏期。耳固有肌耳固有肌包括耳轮大肌、耳轮小肌、耳屏肌、对耳屏肌、耳郭横肌和耳郭斜肌。耳轮大肌(helicismajor)为位于耳轮前缘的窄的垂直肌束,起自耳轮棘,止于耳轮向后弯曲处的前缘。耳轮小肌(helicisminor)为覆盖耳轮脚的斜行肌束。耳屏肌(lragicus)为位于耳屏外侧面的短而扁的垂直肌束。对耳屏肌(antitragicus)起自对耳屏隆起的外部,止于耳轮尾和对耳轮。耳郭横肌(transversusauricule)位于耳郭颅面耳甲隆起与耳舟隆起之间,由散在的肌纤维组成,部分为肌性,音r5分为腮性。耳郭斜肌(obliquusauriculae)也在耳郭的颅面,由少量肌纤维组成,从耳甲隆起的上后部到耳周隆起。血液供应耳固有肌由耳后动脉和颞浅动脉的分支供应。神经支配耳郭外侧面的耳固有肌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耳郭颅面的耳固有肌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作用耳固有肌改变耳郭形态的作用很小,大多数人的耳根本没有此作用:耳轮大肌可拉耳郭向前、向上。个别人可以改变耳郭的形态和位置。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动脉颈外动脉的耳后支是主要的供血动脉。它发出3个或4个分支至耳郭的颅面,由此分支发出细支经软骨的裂或耳轮边缘至外侧面。耳后动脉在腮腺和茎突间下行至耳郭软骨和乳突间沟;耳上动脉行程较恒定,其与颞上动脉和耳后动脉网相交通。这种分支可为耳后皮瓣提供可靠的血管蒂。耳郭还由颞浅动脉的耳前支支配,其分布于耳郭的外侧面。此外,枕动脉的一个分支也支配耳郭。静脉与耳郭的动脉相应。在耳郭的皮肤有众多的动—静脉吻合,这对体表温度的调节很重要。淋巴引流耳郭后部的淋巴引流至乳突尖淋巴结。耳屏和耳郭上部的淋巴引流至耳前淋巴结,耳郭剩余部分的淋巴引流至颈深上淋巴结。神经支配耳郭的感觉神经非常复杂且不完全清楚。这可能是因为外耳代表着一个起源于第一腮区和腮后区的皮肤的相遇区域。耳郭的感觉神经包括:耳大神经分布于颅面大部和外侧面后部(耳轮、对耳轮和耳垂);枕小神经分布于颅面上部;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耳甲的凹陷部和隆起的后部;耳颞神经分布于耳屏、耳轮脚及耳轮的邻近部位;面神经可能与迷走神经的耳郭支一起分布于耳郭两面、耳甲的凹陷及其隆起的小部分区域。面神经分布于耳郭皮肤的详情尚待研究中。迷走神经的耳郭支可能在横过颞骨、跨过面神经管(约位于乳突孔上方4mm)时,发出一个升支至面神经,因此,迷走神经的纤维经由面神经到达耳郭。外耳道外耳道从耳甲延伸至鼓膜,长度从耳甲底计算约为2.5cm,从耳屏计算约为4cm。外耳道由结构不同的两部分组成:外侧1/3为软骨部和内侧2/3为骨性部。外耳道形成“S"形的弯曲,先向前内和微向上(外部),继而向后内和上方(中部),最后向前内和微向下(内部)。外耳道切面为椭圆形,最大直径为外耳门处斜向后下的径线,但在内侧端该径线近于水平位。外耳道有2个狭窄部位,其一位于软骨部的内侧端,另一位于骨性部距耳甲底约2cm处,称为峡。外耳道的内侧端由呈斜位的鼓膜封闭,故外耳道的底和前壁较顶壁和后壁长。外侧的软骨部(cartilaginouspart)长约8mm,与耳郭软骨相延续,借纤维组织附于骨性部。外耳道软骨的后上部缺如,由胶原纤维板充填。在其前部尚有2个或3个深裂。外耳道肿瘤通过这些裂逃出外耳道的范围,蔓延到邻近的软组织;这些裂的程度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将会影响疾病的预后。骨性部(osseouspart)长约16mm,较软骨部狭窄。在矢状切面上,外耳道呈椭圆形或类椭圆形,方向朝向前内并稍向下方,有一向后上方的轻度凸出。骨性部的内侧端较外侧端小,且未端倾斜。前壁向内侧突出超过后壁4mm,除上方外,周缘有鼓膜附着的狭窄的鼓膜沟。骨性部的外侧端扩大,大部分为外耳道软骨所附着的粗糙面。骨性外耳道(osseousmeatus)的前部、下部和后部的大部分由颞骨鼓部构成,其在胎儿时期仅为一鼓环(tympanicring);后上部由颞骨鳞部构成。外耳道的外壁边界位于颧弓后根之上(posteriorzygornaticroot),其下方可能是外耳道上棘(suprameatalspine)。外耳道的毗邻下颌骨的髁突位于外耳道前方,与外耳道软骨部之间以部分腮腺不完全分隔。对颏的打击可使髁突骨折进入外耳道。颅中窝位于骨性外耳道的上方,乳突气房则位于其后方,两者之间仅以一蒲层骨板相隔。最深的部分位于鼓膜上隐窝(epitympanicrecess)的下方和乳突窦(mastoidantrum)的前下方。外耳道与乳突窦之间的骨板仅1~2mm厚,因此,该处为耳外科提供了“经外耳道手术入路(transmeatalapproach)”。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外耳道的动脉为来源于颈外动脉的耳后支、上颌动脉的耳深支和颞浅动脉的耳支。外耳道的静脉注入颈外静脉、上颌静脉和翼静脉丛。外耳道的淋巴引流与耳郭相同。神经支配外耳道的感觉神经来源于下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它支配外耳道的前壁和上壁;迷走神经的耳郭支分布于外耳道的后壁和下壁;面神经通过与迷走神经的交通支支配外耳道。猜你需要:脑干的内部结构Ⅰ脑干的内部结构Ⅱ脑干切面观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的功能和脑干损伤的简单介绍翼腭窝端脑的内部结构海绵窦鼓室相关阅读我是如何记忆解剖术语的?对死亡和无常的思考越早越好书籍推荐
这几本书能让你不再惧怕死亡这里有一个书单,送给寒假的你。术语搜索一项技能快速翻译学解剖知识,这个好用的网站你用了吗?断层解剖看这些书就够了几本口腔解剖书籍一一:因为你看不到,所以我才拍给你看啊。腹膜:导图腹膜腹膜那些看不明白的结构脑干切面观肝脏位置与体表投影产道真骨盆,骨盆底子宫的血供、淋巴引流与神经支配妇产科书籍分享解剖学书籍更新十二指肠(基础)胸片读片步骤沫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