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悦读偶寄(之四)
一定要读龚自珍
世界上很多天才学人,皆为癫狂之人。上帝给了他们超人的才智,也难免赋予他们俗人难以理解之怪癖。龚自珍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他想做“名臣”,结果却做了“名士”。本想做“医国手”,却成了“文章惊海内”的诗文大家。
一定要读龚自珍,不仅在于:龚自珍是清代第一诗文大家,“三百年来第一流”(刘亚子语),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可与李白、杜甫、苏东坡等相并列的旧体诗词大家,更在于他对现实社会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力量,在于他对于近代思想启蒙史上“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先导作用。龚自珍的思想对梁启超、王国维、柳亚子、郁达夫、鲁迅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皆知顾炎武《日知录》说: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岂不知龚自珍《明良论》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剑*箫韵-龚自珍传》陈歆耕著作家出版社.1)
GZ..4.12
予之为取——管仲的激励之道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堪称激励大师。其激励之道核心是“予之为取”。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给于是索取得基础,没给予就无所谓索取;二是索取是给予的发展和转化。那么,一个君主或领导,能给予老百姓或是下属的是什么?
第一是物质利益,使民富。先要让人过好日子,才能赢得支持。“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治国》)管仲在《牧民》中还提出:“民恶优劳,我逸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逸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子之为取者,*之宝也。”这段话非常有名,常被引用。管子在《戒》中还提出:先王之理人也,盖人有患劳而上使之以时,则人不患劳也;人患饥而上薄敛焉,则人不患饥矣;人患死而上宽刑焉,则人不患死矣。”
第二是非物质利益,教化。给员工学习进步的机会,提升其思想境界。管仲说:“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小称》)
《管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万英敏龙婷婷著经济日报出版社年4月
GZ..4.13
尧师故里和谐蒲县
——为蒲县文化把脉
蒲县文化举什么旗?打什么牌?我一直没看懂。今读蒲县*协高海生、张敏主编的《神奇柏山》一书,我提出个思路:尧师故里和谐蒲县。理由如下:
第一,临汾文化核心是尧文化,尧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谐、和合,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当今世界当努力的方向。蒲县得名于尧师蒲伊子,且唐尧遗风在蒲县传承至今,《蒲县志》多有记载。蒲县自当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举“和谐”大旗,可谓承前启后、名至实归。
第二,东岳庙道观、佛寺于一体,和谐相处,系国保单位,特别是山门神联“伐吾山林吾无语,伤汝性命汝难逃”,保护山林,堪称奇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理念。
第三,国家级非遗“四醮朝山”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治理念。
第四,东岳庙“十八层地狱”景观,其劝善功能,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第五,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第六,年蒲县历时八年“垒石坑填土植树”39万株,获吉尼斯“最佳项目奖”。
第七,蒲县近年所获荣誉,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首批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全省林业生态县、省级园林县城等,皆与生态文明相关,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和谐的理念。
可不可用“生态蒲县“?也可以。但“和谐”一词可涵盖"生态",“生态”一词不能涵盖“和谐",故以“尧师故里和谐蒲县”为佳。仅此管见,求教于蒲县方家!
GZ.27
走向善*与善治*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尤其重大,没有*治的进步,就不可能有经济的进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中国治理改革的成功。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在国家治理上,基本制度框架是不变的,但治理方略会逐步趋向优化。从加强*府责任到建设责任*府是势所必然。也就是*府必须对公民承担法定的职责和义务,*府失职行为必须得到相应的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其承担主动责任和被动责任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走向善*与善治。
(中国如何治理?外文出版社.4出版,
.7.19)GZ.28
季札首论陶唐遗风
季札(前年一前年),姬姓,名札,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春秋时期*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吴太伯十九世孙,吴王寿梦第四子,史称延陵季子、州来季子。季札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先秦时代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
季札品行高洁,三次让国,传为佳话;季札挂剑酬心,乃成“忠信”典范,广为传颂;季札观乐,堪称儒家文艺观的先驱。
季札还是论述“唐尧遗风”第一人。《左传》载:季札欣赏唐乐发问:“美哉!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陶唐遗风是怎样形成的?一方面是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小人俭啬);另一方面是临近北方草原民族,边患不断,忧深思远(君子思深)。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季札》周群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0出版。
GZ.29.7.27)
你有异相吗?
在中国古代,评价男子外貌优劣的主要标准不在于美丑,而在于“异”。所谓“异”,就是要有异于常人的长相。
史书上说,帝尧是八彩眉;舜是“重瞳”,即眼睛里两个瞳孔;大禹“耳有三漏”,三个孔;商汤“扁”,两个半身不对称;周文王“龙颜虎肩”,周武王则是“骈齿”,门牙重叠。秦始皇“蜂准、长目、鸷膺、豺声”;刘邦“隆准、龙颜、美须髯、左股七十二黑子。”刘备“背垂过膝、顾见其耳”;孙权“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唐太宗李世民4岁“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宋太祖赵匡胤“方面、大耳、正黑色”;朱元璋马脸异相,更有“奇骨贯顶”,一根“奇骨”从眉间一直延伸到头顶。
历代大臣中,周公“背偻”,驼背;姜太公“肩如秃鹰”,扛肩胛;老子生而发尽白,且“耳有三门”,弯曲畸形;孔子“首上圩顶”,头顶有坑。
古人从一个人的骨骼相貌,可以看出其功名利禄、贫富贵贱,从一个人的起色,可以看出他当前遇到的吉与凶事,而从形体的各个部位的特征,则可以看出时年运程。但哲学家墨子、荀子对此不认同。见仁见智,一笑而过。
(《中国相术》张志哲著,明源书院编印,年9月
GZ.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