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畸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斧头状rdquo随意皮
TUhjnbcbe - 2021/1/30 11:29:00
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皮瓣设计

切除病损后,缺损皆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在圆形缺损上任一合适位置a点向外延伸,做弧线ab,弧ab稍高于缺损缘,长度约为缺损直径的1.5倍,ab与皮纹、皱褶线尽量保持一致。∠a在45°~60°,ab连线长度约为圆形缺损的直径;再由b点做回切线,∠b在30°~45°,b点高度约在缺损中心至a点连线的1/2处,回切线的长度视皮瓣旋转张力所定。椭圆形缺损设计原理一致,但应以缺损长轴近两极处设计ab弧线,这样利于皮瓣旋转,长度为缺损的2倍。皮瓣蒂部宽度为AB弧线的1/3~1/2,如保留部分皮下蒂可达1/4。

手术过程

麻醉后根据病灶的性质及所在部位做圆形或椭圆形切除。距瘤体0.5~1.5cm做皮肤切口,深到浅筋膜脂肪层,或到肌层,完整切除瘤体(无瘤原则),瘢痕、先天性斑痣等紧邻病灶边缘切除。在缺损的邻近处,按设计ab及bc弧做切口线,达深筋膜,在深筋膜浅面向蒂部锐性剥离,边剥离边旋转皮瓣,以无张力覆盖缺损为宜,bc切口线长度可根据皮瓣旋转情况而定。皮瓣旋转后皮下用3-0丝线缝合,皮肤5-0丝线间断缝合,回切点处根据转移幅度形成V-Y推进皮瓣,直接拉拢缝合。为了不影响皮瓣血运,皮下缝合不宜过密。若在蒂部形成“猫耳”畸形,应适当修剪。可根据情况在皮瓣下放置引流条,避免血肿形成,24h后拔除,包扎时适当加压,有利于血供的建立,并预防皮瓣下积血和积液,确保皮瓣存活。术后禁忌使用止血药。

“斧头状”皮瓣本质上属于随意皮瓣,与经典皮瓣比,具有蒂更窄、回切角更尖,弧形边(斧刃)等特点。斧头瓣的蒂部宽度约为经典皮瓣的1/2,其血供来源是靠真皮下血管网及浅筋膜血管网供养,因为面部血运丰富,所以是窄蒂瓣能成活的生物学基础,如能在不影响旋转张力的情况下更多地保留皮下蒂,那么蒂部可以进一步缩窄,这样也使皮瓣的旋转更容易。一般经典的皮瓣旋转后会出现“猫耳”畸形,而“斧头”皮瓣由于蒂部更窄、旋转更灵活而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近年来,我们应用“斧头状”皮瓣修复面部圆形或椭圆形缺损(直径1.5~4.5cm)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总结为以下3点:①一般皮瓣设计大小为缺损的1.5~2.0倍即可有效封闭创面,皮瓣与缺损应在同一个面部分区中,保持面部分区的完整性,否则会影响修复效果。设计皮瓣时不要墨守陈规,完全按照理想的“斧头状”设计,由于面部的特殊位置以遵照美容为主的原则,弧线、回切线或蒂部尽可能与面部皮纹或自然褶皱方向一致,不破坏面部美容单位,可减少张力,术后瘢痕及畸形均不易出现。②切取皮瓣时回切线可根据旋转情况灵活而定,并非一定按照设计切取,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保留蒂宽以及减少手术带来的损伤。皮瓣剥离的层次一般在SMAS浅面,应注意避免在面部表情肌下剥离,防止损伤面神经。另外术中操作应轻柔,避免损伤面部正常组织。较大的皮瓣下应常规放置引流条,适当加压包扎,防止皮瓣下积血导致皮瓣坏死或继发感染。③皮瓣的旋转程度由蒂宽决定,蒂的宽度又由回切线的夹角大小决定,蒂越窄旋转越灵活,缝合后皮肤越平整,整体效果越佳,我们应用斧头状皮瓣蒂部最窄约为皮瓣远端的1/4,术后皮瓣完全成活,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符。但在面部窄蒂可能供应的最大瓣面积比例仍无准确且标准的定论。故为保险起见,随着皮瓣的面积增大,应适当的增加蒂宽度,在不影响旋转张力时适当保留近蒂端的皮下组织蒂,而且蒂部的深层血供尤为重要,慎勿破坏。

修复面部缺损时应遵循最基本的两个原则,即简单和美观。应用“斧头状”皮瓣修复面部圆形或椭圆形缺损颜色与周围面部组织一致;皮瓣转移后供区瘢痕与皮纹或自然褶皱方向一致,瘢痕不明显。需要注意的是,皮瓣在设计转移时需无张力的转移修复缺损,术中如发现创面周围组织器官或解剖标志出现扭曲或移位畸形,应即时纠正,因为这种畸形术后将持续存在,甚至会越来越明显,影响手术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斧头状rdquo随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