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畸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孙鸿泉精诚大医
TUhjnbcbe - 2021/4/6 7:28:00

孙鸿泉:精诚大医

他是我国耳鼻喉科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年与他人合作,成功地实施了我国第一例“全喉切除术”,并训练无喉病人用食管发音,开国内利用食管发音之先河;年他首创“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接着又利用改良“内耳开窗术”,治疗先天性耳畸形获得成功;他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外科手术——“鼻部脑膨出术”“舌癌根治术”“中耳癌手术治疗术”“面神经移植术”等,因其卓越的贡献,被定为医学一级教授;他始终坚持医生应以医德为先,要有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

孙鸿泉年出生于鲁北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年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年回到母校教授耳鼻喉科学。

年由齐鲁大学保送到美国留学。他先后在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研究院和费城Temple大学医学院杰克森内诊镜专科班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年8月,祖国大陆的大部已解放,他谢绝朋友的挽留,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急切地踏上了回国的行程,他觉得祖国更需要他。船到香港,台湾当局派原南京*府卫生署长造访,力邀他去台湾,他严词以拒。

全方位冲刺

新生的祖国,耳鼻喉科人才极度缺乏,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诊治。一个炎*子孙的强国梦撞击着孙鸿泉,他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身工作,在临床、教学、科研多个方面进行着“冲刺”。

其实,早在年,孙鸿泉就协同郎健寰教授在我国成功地开展了第一例全喉切除术,并首次训练无喉病人用食管发音讲话,开国内之先河。

年,孙鸿泉首创内耳开窗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病人听力有明显改善。6年后,又创用改良内耳开窗术,首次在国内将内耳开窗术用于治疗先天性耳畸形,取得成功。他又成功地开展了一系列国内前人从未施行的外科手术,在头面部疾病治疗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手术领先地位主要有鼻部脑膨出手术、舌癌根治术、中耳癌的手术治疗、面神经移植术等17项之多。这些成功的范例收入由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我国首部《耳鼻咽喉科手术学》中,成为该专业的经典著作。他还主编了《耳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等医学院校教材和《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咽喉科分卷》。

上世纪40年代末,当时的口腔科、眼科、神经外科手术水平不高,人员又缺乏,孙鸿泉以其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手术技能,突破了耳鼻喉科范围,对前述科室的许多疑难重症也在国内领先开展并取得成功。

在孙鸿泉的许多优秀品格中,有胆量、胆识是他出成就的重要因素。年,孙鸿泉和他的助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把一只狗的喉成功地移植到另一只狗的身上,这是国内第一例成功的喉移植手术。

该院的苏联专家束手无策。孙鸿泉详细诊查后,充分考虑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及补救方案,确定出手术的最佳入路。他亲自执刀,成功地从病人鼻部取出了巨大肿瘤。

年,国医院耳鼻咽喉科为全国进修基地,委托孙鸿泉举办全国高级师资培训班。在孙鸿泉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原山东医学院开设了国内首届耳鼻咽喉科学四年制本科专业班。无论是全国高级师资培训班还是专业班,他总是亲自制定培训和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并亲自传授各种疑难复杂手术技巧。

孙鸿泉以精湛的医疗技术解除了许多病人的痛苦,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因他的卓越贡献,受到了*和*府的优厚礼遇,评定职称时,被评为山东省医学一级教授。

妙手仁心,精诚大医

精湛的医术让孙鸿泉声名远播,但他始终认为,医生的职业决定他应该是人道主义的代表,其医德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果一个医生没有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医术再高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医生。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的手术刀可以救人,但在庸医手里会变成杀人屠刀、草菅人命。”

孙鸿泉对患者极其负责。一位患者连做4次活体组织检查,病理报告均无异常发现。孙鸿泉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不疑处质疑,他耐心说服病人再做一次活检,结果在被他怀疑的部位取到病变组织,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使这位鼻咽癌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一位十几岁的姑娘得了“脊索瘤”,这种病当时书本上没有治疗方法,世界文献上也没有这方面的手术报告。孙鸿泉在制定实施手术的具体计划时,多方面考虑手术每一步可能发生的情况及解决方案。他先在尸体上审慎地进行了这种手术练习,并对整个过程再进行全面审查、思考,尽量查找欠缺和遗漏。这才进行“颅内及鼻咽部脊索瘤开颅术”,挽救了病人年轻的生命

“文革”期间,孙鸿泉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批斗强制性劳动,最可贵的是,尽管“文革”期间自己及家庭遭受了各种的磨难,孙鸿泉依然保持了一位优秀医生的风范。

医院,一喉科医生给两岁的小孩做气管切开时,误伤了食道。家属带着孩医院求治,8年中手术竟达7次!甚至做过两次开胸手术!孩子苟延残喘地活到10岁。由于进食的困难,重病的折磨,生长发育严重阻滞,看上去只有三、四岁大。尤其是喉部功能长期废退,已经不会说话了。他们打听到孙鸿泉,在医院的协助下,不远千里前来求治。

孙鸿泉见到这个人造侏儒时,痛心极了!那时,他自己身体很不好,而且开展工作尚有很多人为的困难。但是没有任何障碍能阻止他抢救一个垂危的生命。他和王天铎医生给孩子做了气管食道瘘修补手术。手术成功!

一次,山东省出版社医院看病。几位医生认为喉癌的可能性最大,建议活检。这时,一位医生看到被“监督使用”的孙鸿泉在场,便叫住他给看看病人。他检查了病人之后,说:“不是癌。是接触性溃疡,这是罕见病例,世界只报告过二十例。”那医生不以为然地说:“那么,你说这是第二十一例喽?”“是的,第二十一例。”他低声很自信地说。后来,医院检查,多次活检,证明他的诊断是正确的。

上海某工厂书记因作报告时,麦克风坏了,长时间高声讲话,后来哑了,说不出话。虽在北京、医院多方治疗,总不奏效,而且诊断纷纭,莫衷一是。在绝望中,前副省长余修介绍他来济南找孙鸿泉治疗。

听完病人的治疗经过之后,孙鸿泉带他到检查室用喉镜检查了病情。受够了多次失望打击的病人,又一次战战兢兢地等着不知什么样的“判决”。但是,几分钟之后,医生用他那种职业性的和令人信赖的语气说:“哦,其实,没有什么大毛病,只是声带过度疲劳,治疗几天就好了。”

孙鸿泉由于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把握地纠正了对病的“误判”。果然,经过合理的调理病人很快就痊愈了。年,当这位病人从上海来济南,想用恢复了洪亮的声音向他道谢的时候,孙教授已经偏瘫、失语,再也不能回应病人的道谢了。

“文革”结束,孙鸿泉刚恢复工作,就以一种“超速补损”的方式投入到医学教育和专业人才的培训上。他顾不上自己“文革”时已经受伤的身体,在他生命的最后18个月中,他有14个多月出差在外工作。

孙鸿泉的学生,医院耳鼻喉科工作的王天铎教授曾回忆:“老师不求名,不为利,从做人到行医一生为人师表。上世纪50年代,在孙教授的带领下,医院的耳鼻喉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许多新手术,孙教授要求我们不断地以以往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以求解决方法。”

年6月,全国*协五届二次会议召开期间,孙鸿泉突发脑溢血,病情十分严重。邓小平得知后,亲自指示,要求医务人员尽一切力量抢救,并责成卫生部尽快出版由孙鸿泉编写的3部专著,让他亲眼看到自己一生的科研成果被人们接受。病情稳定后,孙鸿泉被护送至医院继续治疗。同年12月15日病逝。(由然杨玫玫)

责编

王水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鸿泉精诚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