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心理压力也呈现出日趋增大的趋势,这些都有可能会导致突聋。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但患病的高峰年龄一般为50-60岁,但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发病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双耳患病的患者是较少见的,而双耳同时患病,则更罕见。
临床上我们将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称为突发性耳聋。
突聋病因不明,文献记载引起本病的原因共多种,其中许多是罕见的。不少是发生在睡眠当中,于起床时自感耳鸣、耳聋。一些病人有较明显的劳累、情绪过于激动、精神紧张及感冒病史,这些可能与发病有一定关系。目前认为本病主要为病*感染、血管疾病、膜迷路破裂及诸因素的联合作用所致。
1.突然发生的,可见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至少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脑神经外,无其他脑神经受损症状。
1.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内耳畸形,主要表现为出生后出现波动性听力下降。患儿出生时听力一般接近正常,多在3-4岁发病,感冒和外伤常常是发病的语因。听力损失程度多为极重度和重度耳聋,半数患者的听力损失是对称的。颞骨CT表现为前庭导水管扩大,可伴有其它不同程度内耳畸形。
2.听神经瘤部分听神经瘤患者首发症状为突发性聋,多数伴有耳鸣,呈持续性高音调,可以伴有眩晕以及恶心、呕吐等。ABR测试可见患耳V波潜伏期、I-V波间期延长或Ⅱ-V波消失或不能重复。颞骨CT可见内听道口扩大,而MRI是诊断听神经瘤的金标准,可检测到最小3mm的听神经瘤。
3.Hunt综合征多数与带状疱疹病*感染有关,以侵犯面神经为主,也可侵犯前庭神经,耳甲腔及其周围出现充血伴簇状疱疹,严重时疱疹破溃有*色渗液。特征为周围性面瘫伴耳部疱疹出现。依受侵犯神经的不同可以出现面瘫,耳聋和眩晕。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及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为主。不同类型听力下降的治疗方法及药物配比略有差异,早期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和恢复听力,少数患者可自愈。药物治疗多连用至少一周。若治疗过程中听力完全恢复可考虑停药,若治疗后听力改善不佳可考虑延长用药时间,少数听力无法恢复者可考虑佩戴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等辅助装置以改善听力情况。
1.急性期治疗突发性耳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
2.一般治疗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的情绪波动。改善不良听力习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刺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水平。眩晕、头晕或恶心、呕吐症状明显时可遵医嘱服药对症治疗。
3.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可全身或者局部使用。全身使用多通过静脉滴注或口
服方式给药,局部使用可用于鼓室内注射及耳后注射给药,具体用药剂量体重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静脉滴注给药,以改善内耳的局部血液微循环。
(3)降纤维蛋白原的药物如巴曲酶,静脉滴注以改善高凝状态,但在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者患血液疾病时需谨慎使用。
(4)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可静滴或口服,以营养及保护神经功能。
4.手术治疗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部分药物治疗后听力恢复不良者,尤其是双耳听力受损者,可考虑行人工耳蜗植入术,以改善听力。
5.其他治疗(高压氧舱治疗)通过高压氧治疗可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内耳缺氧及内耳微循环。不建议单独使用该疗法,多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高压氧舱治疗以缓解病情。应尽早配合使用,3个月内为有效,补救效果可延长至6个月。
本文作者:朱蓉娜,陈钢钢,张海利,王斌全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