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畸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病例分享3岁5月龄女童生长发育落后3
TUhjnbcbe - 2021/12/4 17:35:00

作者:王毅,巩纯秀

作者单位:医院中心首都医科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摘自《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年第36卷第6期

病例资料

基本信息

患儿女,3岁5月龄,因“生长发育落后3年5个月”于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医院。

患儿系第3胎第2产(G3P2),38周自然分娩,否认围生期缺氧窒息史,出生体重2.1kg,身长44cm。胎儿期32周后基本未生长,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语速缓慢,含糊不清,有构音障碍,听力筛查一直未通过。患儿颅缝闭合时间不详,婴儿期有喂养困难。

患儿父亲身高cm,母亲身高cm,均健康,发育史不详。患儿哥哥为G1P1,9岁,身高cm。另有1胎儿为G2P0,在孕30+周时因小头畸形引产。

体格检查

患儿2岁时头围42.2cm,3岁5月龄时就诊于首都医科医院内分泌门诊时身高90.5cm,位于同性别同年龄儿童-2SD,体重11.2kg,BMI位于同性别同年龄儿童-1SD。

面容较特殊:小头、鼻头大、小耳、外耳轮过于卷曲、下睑外翻、高腭弓、小下颌、右手通贯掌。

辅助检查

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

IGF-1正常,IGFBP-3稍高

电解质、肝肾功、甲状腺功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骨龄片示骨龄为3岁

双侧髌骨轴位X片示双侧髌骨未发育,见图1。

箭头处提示双侧髌骨无显示

图1患儿双膝关节轴位片

腹部超声提示多脾,垂体磁共振示垂体未见异常,松果体可见T2高信号囊肿影,直径6.8mm。

基因检测

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在获得知情同意后采集患儿、患儿哥哥及其父母的血标本,提取外周血DNA,采用美国Illumina公司的NEXTSEQ测序仪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数据经IlluminaSequenceControlSoftware软件测评,使用SoftGentetics公司的NextGENe软件进行分析,Sanger测序验证CDC45基因的变异,根据ACMG指南对突变进行致病性分析。

全外显子测序并经Sanger测序验证发现了来自患儿母亲的CDC4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C>A(p.SX)。该突变可使蛋白合成终止,在人类外显子数据库、千人基因组及人群基因组突变频率数据库中均未发现,该位点进化上保守,LRT及DANN预测蛋白功能为有害,判定为致病突变;另一突变,c.C>T(p.HH),来自父亲,患儿哥哥携带该突变,在上述数据库中的突变频率均小于1%,判定为意义不明变异。见图2。

突变c.C>A/p.SX来源于母亲,c.C>T/p.HH来源于父亲,患儿哥哥携带

图2患儿的基因测序结果

临床诊断

根据患儿小耳畸形、身材矮小、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特殊面容、构音障碍、听力筛查未通过,遗传学检测发现CDC45的复合杂合突变等,诊断Meier-Gorlin综合征。

治疗经过

因其骨龄已3岁,予生长激素治疗,治疗效果在随访中。

分析已报道CDC45突变引起MGS的表型发现,男女发病率相当,最常见的表型为:身材矮小(.0%),小头畸形(.0%),颅缝早闭(93.8%),小耳(88.2%),髌骨缺如或发育不良(66.7%),本例患儿所呈现表型较文献报道无特殊。本例已予生长激素治疗3个月,身高增加3cm,并在继续治疗中。

讨论

本文报告了1例CDC45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MGS,目前为止,这是已报告的第17例CDC45突变所致MGS患者。Chun等报告1例16岁新加坡籍华人女性被诊断为CDC45突变所致MGS,本例是已知的第1例CDC45突变导致MGS的中国人。

MGS分别由DNA复制过程中所涉及不同基因的突变引起,DNA复制需要蛋白复合物逐步组装到染色质上的DNA复制起始位点。首先6个亚单位组成的原位识别复合物(originrecognition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例分享3岁5月龄女童生长发育落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