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如修行好,世上莫如吃饭难
问:吃饭和正念也有关系吗?用正念的方式骑行是什么样的形式?
答:当然有关系,正念就是在当下专注于任何一件你想做的事,当下与生命相约。
包括吃饭,根据佛陀的教化,我们的家就在当下,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当下,这就是正念,但正念也需要我们养成习惯,需要养成第二天性来成就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觉照呼吸的方式回归当下、来让身心合一。
正念的方式骑行就是要不疾不徐且专注地行进,和缓、平稳地朝未来行进,而不是匆匆忙忙地往前冲,就好像我们是地球绕着旋转的中轴,过好这真实的这一刻。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生命,不要成为过去与未来的俘虏。
问∶吃饭怎么保持正念?
答:懂得了正念骑行,正念吃饭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很喜欢一行禅师讲过的一个故事:一行禅师和一个朋友一起到美国旅行时,他们坐在树下分一个橘子吃。
朋友开始谈论他将来要做些什么,只要谈到一个吸引人或令人振奋的计划,朋友就深深陷在其中,以致于完全忘了他当下正在做的事。他往嘴里扔一瓣橘子,在还没开始咀嚼前,就又准备往嘴里扔进另外一瓣,他几乎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吃橘子。
一行禅师只好告诉他:"你应该先把已经含在嘴里的那瓣橘子吃了。"
朋友这才惊觉到他根本没在吃橘子。如果说他吃下了什么,那么他是在"吃"他未来的计划。
吃橘子的当下就应该和橘子相约。朋友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慢慢垂下头,专注地吃那片已经在他嘴里的橘子,他仔仔细细地咀嚼它之后,才伸手拿另一瓣。
我们骑行禅修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努力活在专注察觉之中,心念努力只投入目前这一刻。
如果我们骑得匆匆忙忙,想急着赶到目的地,这样或许会快一些到达,但如果我们是这样的骑行,那就很容易把自己弄的疲劳不堪,失
去很多的乐趣,也会失去禅修骑行的意义了。
同样的道理,走路时,我们要练习觉知自己在走路。骑行时,我们要觉知自己正在骑行。躺着时,我们要觉知自己躺着……不管身体是什么样的姿态,就要觉知那姿态。经由这样的修习,我们才能活在对身体的直接而不中断的正念观照中…….
然而,仅仅对身体姿态的抱持正念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练习觉知呼吸、觉知心念与感受,觉知和每一件与我们有关的事物。
让我们都能够想起以专注方式吃橘子故事,并且以这样的方式投入即将开始的骑行的每一天,全面的体验骑行的快乐吧!
在每一顿饭前,可以用来培养正念的五项观想——
1.这些食物是天地的礼物,以及无数众生以爱心辛劳工作的成果。
2.愿我们在正念中,以感恩心生活和进食,好让我们值得受用这些食物。
3.愿我们觉察和转化不善的心行,尤其是贪念,并学习适量进食。
4.愿我们进食的方式,能增长慈悲,减少众生的苦痛,保护地球,改善全球暖化的现象。
5.我们接受这些食物,以滋养兄弟情谊,滋养我们为众生服务的理想。
第一个观想是表示我们意识到所吃的食物直接来自于大地与天空。这是大地与天空给予我们的恩赐,也是烹煮食物的人给予我们的礼物。
第二个观想是希望我们能配得上我们所用的食物。想要配得上我们的食物,就是要用正念进食,要觉知到食物的存在,并感激能拥有并享用。
就拿四季豆为例,大地与天空花上数个月的时间,孕育出一串四季豆。我们若是光看着这串四季豆,却未能理解这是生命的奇迹、那是多么的可惜。
正念的能量将协助我们在用餐时,看到食物有多么美妙。我们不该容许自己失落在过去或是未来的焦虑、恐惧或是愤怒中。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才对得起食物为我们而存在。
第三个观想是表示我们觉知到自己具备负面的倾向,并拒绝让这些负面力量主导我们。我们必须学习如何节制进食,摄取正确的食量。
僧众用的钵被称为应量器,是能用来衡量合适的分量的器皿。不要过度饮食,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慢慢用餐并细心咀嚼,你就能摄取到许多的养分。合适的食量就是让我们保持健康的食量。
第四个观想讲的是我们所吃食物的品质。我们坚决只吃对我们的身体与意识没有*害的食物。
我们许诺将只摄取能让我们健康并滋养我们慈悲心的那些食物,避免吃那些具备或会将*素带到我们体内并削弱我们慈悲心的食物。
这就是用正念进食。佛陀说,如果你进食的方式会摧毁你内在的慈悲心,这就像是吃你自己儿子或是女儿的肉一样。所以,你吃饭的方式必须要能让你内在的慈悲心生生不息。
第五个观想是要觉知到我们接受食物,是为了要实现某些事情。
我们的生命应该要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帮助他人减轻痛苦,协助他人感受到生命的喜乐。
资讯也是一种食物,眼睛吃的食物叫眼食,耳朵吃的食物叫耳食,现在的资讯非常发达,但和我们吃的食物一样,并不都是好的。
有时你可能感到寂寞,想找个人说话,如果你找朋友聊了许久,或者看电视或书籍,之后反而觉得很空虚,那么原因之一就是对方所说的话或者电视或书籍,这也是一种食物,但可能带着很多*素,你因此而接收许多了之后就会把它表现出来,所以正念的饮食包括谨慎的选择外在资讯。
想想看,当你听到一则新闻、读了一篇报导,或与某人讨论某件事,你是否就像糊里糊途地乱吃东西一样,吃进了许多*素呢?
一天之中,因为它们,我们多少次因不良的资讯和许多粗制滥造的节目迷失本性从而陷入散乱之中?
刚学佛法的人,除非当觉照力增强了,你可以毫不动摇地保持它,而且很少烦恼。但是在你达到这一点之前,你必须非常留心,选择最有利于修行的环境和依处,以便时时刻刻保养你的觉照力。
佛陀教给我们很多助人去除痛苦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四圣谛"。
首先讲世间所有人都是受苦的。没有人能逃脱苦难。
第二谛,讲人可以觉知到痛苦的存在。
第三,人可以去除痛苦,平愈是可能的。
第四谛最后告诉我们,这世上存在超脱苦难的正道。我们能通过脚踏实地的正念生活培育生之幸福。
医药界的一个简单例子可以阐释四圣谛的道理。
比如你被确诊患有Ⅱ型糖尿病(第一苦谛),病因可能是你饮食太差,并且体重严重超标(第二集谛,导致苦的原因)。
医生告诉你,情况可以改善,病情可以控制(第三灭谛)。
你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服用药物、健康饮食、增加锻炼、踏上了重回健康之路(第四道谛)。
佛陀有关四圣谛的道理却适用于一切的苦痛,包括超重导致的种种问题。
第一真谛:认识和承认痛苦。
记住,通往治愈和转变的第一步就是承认痛苦的存在.而非转过头去,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第二真谛:找到痛苦的根源。
设法改变之前,你必须很好地总结痛苦的原因所在比如肥胖质上,体重增减来源于能量进入(饮食摄取卡路里)和能量流出(日常活动消耗卡路里)之间平衡关系的变化。
科学发现,许多因素会导致我们能量进出失衡,从而增加体重,譬如遗传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花点时间,来思考一下我们所列出的种种因素。看某种因素是否和你的个人情况吻合,这样你能更好地认识体重问题的根源。深入洞彻需要些勇气。
要相信,世间凡事其成因总是能够被认知的,通过勤奋的努力可以参透个中究竟。更好地认知原因后,你才能决定采取什么行动去争取健康的身材。
你吃饭时是不是心不在焉?
当今时代,由于种种社会压力和因特网的高速化生活,进餐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程式化、自动化的行为。
我们的整个生活环境都在无形中支持了心不在焉的进食,从形形色色的电视广告到快餐店里的超级套餐,再到超市货架上种种所谓垃圾食品的替代餐,诱惑是无处不在的。所有因素汇集,让你很难知道自己的身体究竟需要多少。
你是不是常在走路时、开车中、甚或书桌上吃东西?是不是因为老没时间开伙不得不去下馆子?而出去吃饭时,你是不是发现自己点菜很不聪明?
进行正念训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无处不在的外来诱惑,杜绝漫不经心吃饭的毛病,把精力和意志集中到能帮你获得健康的练习上来。
失念是正念的反面。吃饭并不是唯一一项我们漫不经心、或曰失念状态下从事的活动。饭碗大小也不是导致我们失念的唯一原因。
譬如品茶,你端起茶杯,啜一口香茗,看似雅致,但脑袋里却一直在想烦心事,惟独没把意念集中在品茶上,没去真正地享受那品香识茗的美好一刻。
你和所爱之人坐在一起,却未能集中精力去珍惜和享受这难得的共处时光,任凭心绪被其他事情拖走。
又如散步,我们往往想的是下一场会面的谈话要点,而不去品味踱步的悠闲宁静。
我们老是身在别处,担心着过去或者未来,却只是不顾当下。习性如脱缰野马疯狂奔跑,而我们像它囚徒一般无所作为。记住你是主人,你才是骑手,你才是掌控者,要勒住这匹马,夺回你的自由。
要让正念的光芒照耀你做的每一件事,忘却的黑暗方能消散。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一行禅师和刘逢*教授开示,部分来自王萌空间)
———END———
明和师兄
曾经帮助慕凌师兄推广过手绘佛画
(现在也还在推广)
曾经从福建厦门骑行到浙江普陀山,
也曾经组织过三十多人
从青海西宁骑行到拉萨的活动。
帮助远在黑龙江的瓷娃娃小红圆梦,
无数次组织禅修骑行神农架以及辟谷活动。
另外,还参与了藏御堂的起盘和推广,
下面有了上万人的团队,
愿天下父母好梦!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且喜欢
加入了藏御堂这个温暖有情怀的大家庭!
推荐阅读禅修骑行到拉萨——睡觉篇
——呼吸篇
禅修骑行——集体的正念能量篇
一封妈妈的来信
不要把自己弄得太忙,多想想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骑行拉萨的缘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