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畸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吴天一丨马背上的好曼巴
TUhjnbcbe - 2023/1/25 19:49:00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马背上的好曼巴”

吴天一

年出生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我国高原医学事业开拓者,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获“七一勋章”,

年3月,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吴天一一生献身高原,

开创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

提出了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

著有万字的《吴天一高原医学》。

“青海好,青海好,青海的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恰如这句曾广为流传的民谣所描述,曾经的青海高原环境恶劣、物质匮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下,大批来自低海拔地区的年轻人来到青海支援建设,吴天一就在其中。蓝天,雪山,高原的美景让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兴奋不已,但好景不长,高寒缺氧让许多年轻人生起了“怪病”。

一天,一位四川口音的 退伍战士被紧急送医,他呼吸困难,脸色发紫,痰多得从嘴巴、鼻子里涌出来。吴天一和其他医生救治了三天三夜,打强心药、吸氧都无效,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龟儿子,老子在朝鲜,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都没有把我打倒,到了这个地方,我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我是不行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吴天一始终记得患者临终前的这句话。

“这句话刺痛了我,这也是激发我从事这一项研究的一个起因,一个动力。”吴天一说。

当时高原医学还是一片空白,没有人知道这个“怪病”是什么,要如何医治。大批年轻人因此病倒,甚至死亡。除参与建设的年轻人外,守卫边疆的部队也曾因急性高原病造成减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天一暗下决心,立志研究高原医学,此后,在青海待了六十余年。

“我应该在中国,应该在青藏高原”

年,吴天一出生在新疆塔吉克族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为其取名为依斯玛义·赛里木江。后来他随父母去南京生活数年,便有了“吴天一”这个汉语名。13岁时,吴天一申请入伍,后被分派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随中国人民 前往朝鲜平壤医院工作。年,吴天一跟随部队调防到青海,自此扎根高原。

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界的春天回来了。同年,高原心脏病研究所在青海成立,担任副所长的吴天一也随之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诊治的患者多了,吴天一逐渐认识到,“怪病”是一种高原低氧环境下的特殊性疾病,想要弄清病理,就必须进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对自然人群普查率的要求极高,但高原牧民往往居住分散且游牧迁徙,一个毡房和另一个毡房之间有的相隔几公里,有的相隔几十公里。在平均海拔超过米的青藏高原,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样本数据,人骑马,仪器用牦牛驮,十余年间,吴天一和团队成员走遍了青藏高原,对玉树、果洛、唐古拉等地的藏族、汉族人群生理特征和急慢性疾病进行了调研,治疗藏族群众上万名,积累了近十万份临床资料和数据。

“差一个数据对十万个数据可能没有影响,但你这个也不去,那个也不去,而且你不去的这个可能恰恰是很有价值的资料,就丢失了。”吴天一说。“一家也不能落”,不管多大的冰雪风沙,在调研考察的队伍中,吴天一总是骑着马走在最前面。

白天治病、调研,晚上整理资料,渴了饿了,吴天一也会和牧民一起吃糌粑、喝奶茶。“住的是‘马脊梁’,就是帆布三角形的帐篷,晚上非常冷,穿了那一身皮大衣、大头鞋、皮帽子,怎么也下不了决心脱了钻到被窝里去。”

年8月,吴天一在青海省玛多县为当地藏族群众义诊。

在艰苦的调研环境里,利用自己刚到青海时学会的藏语,吴天一不仅带头完成了这项覆盖十万人之众的高原病大调查,还和高原上的百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曾在骑兵支队当过兵的吴天一常笑称自己是“塔吉克的好骑手”,而高原上的百姓则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曼巴:藏语‘医生’的意思)”。

在大量且丰富的临床数据基础上,吴天一率先提出了“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理论,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高原病防治措施。

年6月,吴天一(右二)在实验室内和学生讨论问题,他讲话语速很快,80多岁依然思维敏捷。

年,吴天一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高原适应的强者》的科普文章。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员看到文章后欣喜不已,辗转联系到吴天一所在单位。

年,吴天一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科普文章——《高原适应的强者》,正是这篇文章让失散已久的家人找到了他。

“你的爸爸妈妈从美国来找你了。”吴天一刚从唐古拉山考察回来就接到同事的通知。原来,那位看到文章的联合国文员便是吴天一的妹妹。

新中国成立前,吴天一与家人失散,彼时吴父吴母刚刚四十出头。一晃三十多年过去,重新取得联系时,父母已经七八十岁,激动和欣喜包围着大洋两岸的吴天一一家。很快,父母就提出,希望吴天一去美国生活。年,吴天一到美国做访学学者,美国的大学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面对更优渥的物质条件,面对大洋彼岸的骨血至亲,吴天一选择留在高原。

“我在青藏高原这么长时间了,我已经跟这儿凝结在一起了,这里的土地,这儿的人民,特别是我的事业。我应该在中国,应该在青藏高原。”吴天一说。

青藏高原是研究高原医学的天然实验室,也成了吴天一心中难以割舍的土地。

一个“粉身碎骨”的人

阿尼玛卿山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最高海拔米,终年积雪。年,吴天一与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部合作,接受了国际高山医学协会的重要课题——攀登阿尼玛卿山,进行人体高原适应性对照综合研究,探讨人体急速进入极高海拔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就在为考察活动进行紧锣密鼓地筹备时,意外发生了。由于雪天且路陡弯多,在赶赴海西州调研途中,吴天一乘坐的吉普车直接冲下了山崖。所幸附近乡民及时赶到,把浑身是血的吴天一从车里拽出来,医院抢救。

左侧4根肋骨断了,扎破了胸膜,肩胛骨断了,腿部髌骨粉碎性骨折,腓骨、胫骨断裂......这次车祸后,吴天一全身共14处骨折。仅仅天后,吴天一又出现在阿尼玛卿山的马背上。

“当时骑在马上颠簸,我这断的骨头刚长上,还是非常疼的,真的非常疼,但是要显出一种精神和力量,特别要展示给我的团队。”吴天一回忆道。

年,中日联合考察队正式攀登阿尼玛卿山。从海拔米处开始,每增加50米,队员们测量一次心跳、呼吸、细胞对氧气利用率等身体指数。海拔越高,攀登环境越恶劣。考察队在携带大量器材设备的情况下一直行进到海拔米的高度,这时,多名日本队员出现了严重缺氧、呼吸困难等急性高原反应,日方不得已宣布退出考察。

在极端环境下,不仅人体承受极限挑战,就连土生土长的牦牛也常常“撂挑子”。但吴天一和中国队员选择了继续,牦牛不驮的设备器材就肩挑背扛,为了确保安全,吴天一要求队员们随身佩带脉率仪,在攀登过程中,一旦心率超过每分钟次便停步休息,降到再继续行进。最后,在阿尼玛卿山海拔米处成功建立了高山实验室。

这次考察通过对比三组人群:“生活在海平面的日本队员”“久居中度高原(海拔米)的中方队员”以及“世居高海拔(海拔-米)的中方藏族队员”在海拔米、米、米、米人体机能动态变化,获取了大量有意义的高原生理资料,并得出了我国藏族获得了“最佳高原适应性”的结论。

在阿尼玛卿山医学考察的5年中,因为长时间面对冰和雪的外部环境,加之过强的紫外线,吴天一双眼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不得不手术植入人工晶体,直到现在,一只眼睛的视力仍然很差。

年,第四届松本国际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在日本召开,吴天一代表中方以“人在特高海拔的生理学及医学研究”为题,进行了阿尼玛卿山学术成果汇报。报告引发会场热烈讨论,获得了高度评价。鉴于其出色的科研成果及其为高原医学研究作出的无私奉献,吴天一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年,在青海西宁举办的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与低氧生理学大会上,凭借着在青藏高原数年累积的大量调研和临床数据,吴天一团队提出的慢性高原病量化诊断系统正式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接纳为世界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在国际上统一使用。

“生命的保护神”

年,吴天一设计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高低压氧舱站,氧舱模拟海拔最高可达1.2万米,最低可达水下30米。通过人为制造高于或低于外部的大气压环境,高低压氧舱可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的急慢性高原病。

由于缺乏指标标准,吴天一第一个站出来充当志愿者。“我设计的,当然我进。”在测试过程中,由于舱内压力下降速度过快,他的耳朵鼓膜瞬间被击穿。后来,在一次抢救病人的过程中,由于病情紧急来不及进过渡舱,在高低压氧舱里,吴天一的鼓膜再一次被击穿。前前后后,他的耳朵鼓膜被击穿4次,听力严重受损。但也正是吴天一的这份执着和拼命,加快且完善了高低压氧舱在中国的应用,使其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格拉段全长公里,最高点海拔米。严峻的高寒缺氧环境对铁路修建形成了巨大挑战。

建设过程中,吴天一被聘请担任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开工前,吴天一把自己撰写的《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送到每一位工人手中,指导工人自我判断、自主预防高原病。

在吴天一及其团队的指导下,铁路沿线共建成38个高压氧舱站。一旦工人患上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就可以立马进入氧舱常氧环境,以最快速度改善缺氧生理。此外,吴天一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高三低”高原病急救措施,制订了一整套完善的卫生保障和急救方案。

就连工人起夜,吴天一都有周到的考虑。“别小看晚上起夜,很多人就倒在这‘一泡尿’上,一旦感冒引发高原肺水肿就严重了。”吴天一说。在他的建议下,夜间,带暖气的卫生车与住宿室对接,既确保了工人上厕所“不感冒”,又能防止环境污染。

年到年,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发生的千余例高原肺水肿全部抢救成功,14万建设工人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吴天一和他的团队创造了高原医学的奇迹。吴天一也因此被誉为“生命的保护神”。

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已经七十多岁的吴天一主动请战前往救灾现场。他所在的青海医院院长和省卫健委领导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吴天一回忆道:“我当时就去找主管省领导,只说了两句话:玉树发生地震,我是从事高原医学的,我必须去!而且现在就走!请你看一下,车在下面等我。”吴天一执意坚持,主管领导“心里过意不去”但也只能同意。当天夜里,医院同事紧急赶往玉树参与救援。

从一个救援点到另一个救援点,吴天一脚步不停地向来自全国各地参与救援的部队、消防救援人员、医疗队员讲解高原病防护知识,用藏语安抚受灾群众。早上5点出去,晚上11点回来,没有地方住,吴天一就住在救护车里面,晚上靠在椅子上休息。救灾期间,吴天一成功抢救了36个高原肺水肿患者,协助卫生部制订了《玉树地震高原病防治规范》,作为现场年纪最大的医疗专家,在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吴天一上台领授。(图CFP)

直到今天,80多岁的吴天一带着心脏起搏器依然工作在青海,工作在第一线。六十余载,青海早已不是从前的青海,吴天一却初心未改。

《感动中国》给吴天一的颁奖词是:

“喝一口烧不开的水,

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

封存舍不下的亲情,

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

缺氧气,不缺志气!

海拔高,目标更高。

在高原上,

你守望一条路,

开辟了一条路。”

END

来源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文丨吴丽君

编辑丨郝一铭

★转载请注明来源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天一丨马背上的好曼巴